(資料圖片)
津濱海訊(記者 張伯妍 通訊員 劉子豪)近日,濱海新區企業中海油能源發展裝備技術有限公司設施優化升級技術服務中心(簡稱“設施中心”)科研項目成果——水下管纜治理輔助作業智能機器人,在渤海西部海域NB35-2CEP至世紀號海管隱患治理項目中成功應用,此舉邁出了水下管纜隱患治理輔助作業智能裝置從理論研究到生產應用的關鍵一步,實現了水下管纜隱患治理從常規潛水作業向智能輔助作業的根本性轉變。
水下管纜隱患治理的常規監測手段是潛水員水下探摸,然而,海洋環境條件復雜,海流、旋渦、低溫、低能見度等不利條件給潛水作業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風險。此外,受限于人體生理極限,單人次潛水作業一般不能超過30分鐘(空氣潛水),無法實現連續作業,且潛水員可攜帶的作業設備非常有限,作業效率較低。為改善這一情況,設施中心大力推動水下管纜治理輔助作業智能機器人自主研發,積極依托科研項目開展核心技術攻關,通過大量工況模擬、水池測試,逐個攻克了低能見度環境作業、實時建圖與定位、自主避碰系統開發等技術難題,歷時2年,逐步摸索出一套適用于低能見度水下作業的智能裝置選型及參數設定方案。
在本項目實施過程中,智能機器人全副武裝,搭載聲吶、流速儀、高清攝像機、照相機、照明燈等設備,為現場技術人員提供了“好視力”和“好記性”,其帶纜設計在保障信號傳輸穩定性的同時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使其能夠突破常規潛水作業時間限制實現“超長待機”。在現場技術人員的精準操作下,智能機器人精確完成水下浮游、定姿、定深、復測等一系列動作,成功掃測到海底管線上已敷設的水下高分子管纜復合保護墊,并完整記錄整個復測過程,成功獲取和儲存影像和聲吶數據,以“一己之力”高效完成了以往需要6名潛水員高度配合才能完成的水下作業任務。在大幅降低水下作業安全風險、提高作業效率的同時,為水下管纜隱患治理提供了更加全面、精確的數據支持。(海油發展裝備技術公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