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20年6月至今一年的實戰檢驗,一體船實現了預期功能,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預想的還出色。”7月23日,深中通道E19管節順利安裝,全國水運工程建造大師、中交一航局總技術顧問李一勇感慨地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李一勇談及的一體船,指的是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記者從總部位于濱海新區的中交一航局獲悉,7月23日,超級工程深中通道E19管節在伶仃洋海底順利安家,并創下連續7節沉管近乎零偏差毫米級安裝的世界新紀錄。建設超級工程,必須要有超級裝備。在世界最寬沉管隧道深中通道建設中,中交一航局的建設者勇于開拓創新,歷時三年多時間研發出世界首制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用自主科技創新解決了深中通道施工“卡脖子”難題,將世界跨海沉管隧道施工引入智能化時代。
時光回到近十年前。2013年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施工開始不久,一航局作為我國外海沉管隧道施工的首倡者和國家隊,就同步參與到深中通道有關技術方案論證工作中。與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相比,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面臨著鋼殼結構新形式、尺寸超寬、浮運距離超長、航道封航時間長等許多新難題?,F有裝備無法滿足施工要求。研發新的方案和裝備,成為必由之路。
從“零”到“一”的跨越
為了攻克這一世界級施工難題,一航局迅速組建了涵蓋設計、研究、裝備、施工等專家和工程師的研發團隊。
幾經波折,到2016年在一次專家討論會上,有團隊成員提議:不如直接把兩個安裝船加寬連成一體,再給船帶上“腿”(自帶動力)靈感迸發往往就在一瞬間,這個提議讓大家眼前一亮。在一言一語討論中,一體船的研究方向逐漸清晰。研發團隊當即分工,進一步細化研究。
一體船逐漸清晰模樣?!耙惑w船首先是船體結構的一體,最直觀的就是把兩條船變成一條船;其次是沉管浮運和沉放安裝于一體。一體船是集浮運和安裝功能于一身的;再次是動力一體,以前沉管施工,需用八九個拖輪拖著走,現在的動力都在一體船上,便于操作也更節能環保;最后是船舶和沉管一體,船管通過剛性連接,組合為整體,就像一條由一體船和沉管組成的組合船?!崩钜挥略敿氷U述著研發思路。
2016年12月,研發團隊赴業主單位匯報一體船及沉管浮運安裝一體化施工工藝,業主單位領導和業內專家就給予了高度認可。方向確定后,研發團隊再接再厲,完成了船體結構工藝方案,確定了各項工藝參數,完成了一體船的可行性論證,又相繼聯合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分別進行了數模、物模試驗,就一體船動力、航行及沉管沉放等關鍵課題完成了可行性論證。
從2013年啟動研發,到2016年取得根本突破,再到2017年可行性論證,研發團隊基本上把可能采取的方案進行系統“摸排”。
從“藍圖”到“實踐”的探索
2018年7月,一體船正式進入建造階段。“‘一航津安1’具備自航功能,配有2套9280千瓦主推進系統和8臺大功率側推,主機和側推的尺寸和功率均創國內同等設備之最,可滿足帶標準沉管浮運下深水靜水航速5節的要求,并具備DP動力定位功能,在帶沉管工況下可抵抗1.6節橫流?!币缓骄指笨偣こ處熇钤鲕娊榻B。同時,一體船還具備航跡追蹤及偏移糾偏功能,在設計、建造及施工管理系統方面均實現了自主研發,實現了外海沉管機械化、無人化、自動化浮運安裝作業。
2019年6月1日,一體船順利出塢,標志著世界上安裝能力最大、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業最高效、性能最先進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專用船舶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并正式被命名為“一航津安1”。出塢后,“一航津安1”按計劃,歷時一年,先后完成了管系、電纜及電氣設備安裝,并開展設備調試、系泊試驗及航行試驗等工作。
2020年6月16日6時,“一航津安1”迎來首秀。2萬噸的“一航津安1”抱著8萬噸重的沉管,總重達10萬噸的大家伙,需要海上穿行47公里,經過7次航道轉換后,才能到達安裝海域。下午6點,海面上陸續亮起燈光。一體船把首節沉管帶到距西人工島附近240米處,兩個大塊頭靜靜對視,工作人員開始系泊作業。一體船開啟全自動穩船功能,牢牢懸停在沉管基床正上方??刂剖业男滦蜏y控系統,如行車記錄儀般,船及航道周邊環境一目了然。
隨著沉管一點點下放,測量塔數據實時計算沉管三維動態,指揮人員精準掌握沉管在海底的具體位置。拉合系統作用下,E1管節一點點向對接端靠近,歷經34個小時的奮戰,首節沉管順利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的精準對接,完成首次“海底初吻”,實現了世界海工領域的新跨越。
從“滿足要求”到“零偏差”的追求
8萬噸沉管在30余米的海底,實現指縫般毫米級對接,難度堪比“天宮”對接。深中首節沉管的精準對接,為一體船首秀畫上圓滿句號,但是為了實現沉管隧道近乎零誤差對接,打造滴水不漏的百年品質工程,一航局建設者追求卓越的腳步并未停止。
測量是工程的眼睛,是沉管高精度安裝的基礎。一航局建設者在一體船9層樓高的測量塔上,裝置了北斗衛星天線,天線收集的信號通過接收器傳送到監控電腦上,電腦里加裝了根據沉管浮運安裝工序自主研發的測控系統。這套軟硬件“組合拳”實現了系統之間的穿透,可接收GPS和北斗兩種信號,實時計算沉管三維動態,作業人員可精準掌握船管在海底的具體位置。
2020年8月27日,經過近50公里浮運,深中通道首個深水區管節E3抵達沉放水域,北斗系統第一次正式亮相。就在沉管對接的關鍵時刻,項目團隊分別用北斗系統和GPS系統采集數據,兩者竟存在較大出入。測量團隊頂著壓力,再次對測控系統做了全面檢查,用多種方法進行核算?!敖Y果顯示,北斗數據優于GPS,我們果斷關閉GPS系統,使用北斗系統作為沉管繼續安裝的唯一依據?!币缓骄稚钪型ǖ理椖繙y管中心主任成益品回憶。
E3 管節最終與E2沉管精準對接。測量塔數據及潛水員測量數據均顯示,安裝精度滿足設計要求。至此,北斗系統成功引進跨海沉管隧道施工領域。
沉管用上北斗系統,為超級工程的高精度對接,裝上了一雙銳利的眼睛。然而,瞬息萬變的外海,總會帶來出人意料的挑戰。
2021年4月25日,E9管節對接完成后,測量結果顯示偏南15.2毫米,而測量塔系統顯示偏北25毫米。換句話說,測量塔數據出現了嚴重失真,這對沉管的高精度對接無疑是個巨大的潛在風險。
通過數據對比,測量團隊發現,鋼殼管節會隨著水深受壓增加而發生一定程度的形變。受此影響,安裝在沉管之上的測量塔也會相應產生偏移,引起定位誤差。E9管節安裝位置達到水下37米,問題尤為凸顯。
針對管節的特殊空間結構,項目團隊提出“相機-光學靶標”布置方案,在每個形變部位增加精密的姿態傳感器,并連接到一體船操作系統上。通過傳感器聯合確定測量塔與管節的姿態和相互關系,管節沉放過程中對形變帶來的偏差實時自動提示,最終達到人機交互式動態修正,進一步提高測量系統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準備,E10管節安裝迎來大考。夜幕下的一體船緩緩下放沉管,測量塔逐漸沒入水中。安裝了聯合精密姿態儀的沉管,就像有了一對“鷹眼”,海底狀況一目了然,E10與E9在深海實現了精準對接。(中交一航局供圖)
延伸閱讀
深中通道再創沉管安裝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