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在規劃之初就重視對自然水體的保護。近年來,生態城通過對水環境的修復治理,打造了一系列優美的生態景觀,實現了“融水入城”、城水共榮,繪就了一幅生態“水”畫卷。
構建河長制管理機制
走在生態城故道河畔,一眼望去,河水清澈,兩岸綠植茂密。河道旁豎立著“河長制”公示牌,上面列有河長姓名、管護目標、投訴電話等信息,營造了“河道管理人人有責、愛水護水人人參與”的氛圍。這是生態城因地制宜全面深入推進河長制、湖長制的一個縮影。
生態城以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為依托,構建起三級河長制管理機制,“1+12”河長制管理體系。河長、第三方、責任單位聯動巡查的三級巡查機制,對區內水體開展全覆蓋、拉網式、常態化排查,已形成“巡查-通報-整改-反饋”的問題閉環處置機制。
2021年,生態城累計出動巡查人員55746人次,出動作業船只1596船次,有效保障區內水體環境持續穩定向好。
理念創新奏響“碧水樂章”
改善水生態環境,生態城理念創新先行,依托“海綿城市”和“無廢城市”理念,建設奏響“碧水樂章”。
記者了解到,生態城一直注重踐行“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加強雨水資源利用,實現“滴水成金”。目前,生態城已建成68個海綿城市精品試點項目,全年可收集并利用雨水99.4萬立方米,大大提高了生態補水、改善水質的效果。
為進一步改善水生態環境,生態城利用區內水系滲蓄功能實現水資源回補、水體循環流動,同時充分利用汛期水資源豐富、水質好的特征,在兼顧防汛的條件下實施動態水源置換,有效改善區內水體水質。
生態城還依托“無廢城市”建設,積極創建“無廢細胞”,培養居民綠色低碳觀念,指導居民和單位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從源頭降低河湖水體周邊垃圾產生量。截至2021年年底,生態城已創建50個“無廢細胞”,并計劃在區域內逐步推廣。
水系連通做活“水文章”
隨著天氣回暖,生態城中央大道東側水系兩岸正在逐漸恢復生機。作為生態城旅游區域南部水系連通及排海工程的組成部分,這段水系已經與貝殼堤公園、南堤濱海步道、印象海堤公園等水系全部連通,形成了總長度約8公里的“活”水,不僅能發揮儲水蓄水功能,還有利于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形成健康良性的生態河床。
在生態城,像這樣的水系連通工程正在全面推進,將構建起“湖-河-溪-?!彼德撏ù笱h系統,實現水系從“局部循環”到“活水聯通”的轉變,逐步改善區內水體水質,打造水清、岸綠、魚游、景美的生態畫卷。
水質的改善,也為生態城打造以水為主題的公園提供了可能。從南堤濱海步道到故道河公園,從靜湖到惠風溪,生態城內各具特色的濱水公園林立,生態走廊、慢行步道、垂釣點位、觀景平臺等設施日將完善,已經成為居民日常休閑的活動空間。
此外,生態城在水環境保護和治理上積累的豐富成果與經驗,也成了珍貴的“綠色禮物”和“城市記憶”。去年9月,生態城啟動了“生態之旅”場景開放體驗活動,帶領生態城實驗小學、南開小學和北師大生態城附校的學生走進靜湖、新源中心水工業游項目等地,深入了解生態城水資源保護利用現狀、污水處理技術和再生過程,加深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傳承綠色環保理念,形成保護河湖庫人人參與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