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余行江,女,38歲,2009年參加公安工作,現任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科技信息化科副科長。先后榮獲2021年“最美渝警楷模”,2021全國“最美基層民警”提名獎。其開發的全國首個“瞭望者”高空拋物智能預警監測系統獲2020年重慶市公安機關改革創新大賽一等獎。
很少走到前臺的科信民警余行江,日常工作是什么樣子?她是如何與科技信息化結緣的?科技對未來公安工作將起到什么重要作用?近日,記者專訪了余行江。
科信民警不坐辦公室 常常出警跑外勤
重慶日報:什么是科信民警?你是如何與科信結緣的?
余行江:在大多數人眼里,甚至不少同事眼里,科信民警就是坐在辦公室里搞技術的,其實不然,我經常奔走在一線。
我剛入警那會兒,公安網絡通信基礎設施不像如今這么完善,我們九龍坡區公安分局使用的基站建設在白市驛涼風埡的大山上,供電全靠山下一戶人家的線路接入。
這戶人家住著一對老夫婦,盡管不需要他們出電費,可節約慣了的大爺大媽總是動不動便拉閘。我只能三天兩頭去給大爺大媽做工作,總算讓分局的網絡通信有了保障。
那會九龍坡開始布局監控攝像頭,前期有450個,每一個我都要實地調試,以確保攝像頭能高效運行。當時安裝的攝像頭功能很落后,普通民警根本無法直接調取監控查看。因此哪怕深更半夜,只要同事們有需要,都只能把我叫來“出警”。
記得2011年抓捕周克華那次,除了各單位的案偵精英,像我這樣的科信民警都紛紛上陣,幫著調取查看大量視頻資料,最終讓周克華的影蹤逐漸清晰。
不過也正是這些工作經歷,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公安工作在科技信息化方面的薄弱。后來隨著運營商建設更穩定的基站以及高清數字化攝像頭的引入,我們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技術創新。
高空墜物悲劇成為揮之不去的執念
重慶日報:你談到的技術創新有哪些?是怎么得來的呢?
余行江:我和同事們參與開發的公安科技創新很多,例如“涉案財物跟蹤管理系統”“警務隨行工作App”“毒駕人員初篩檢測App”“復工復產企業人員信息申報平臺”“護校貼心幫”等,這些系統在打擊犯罪、科技賦能、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校園護航等領域都起到了不小作用。
特別是我牽頭開發了全國首個“瞭望者”高空拋物智能預警監測系統,解決了此類疑難案事件追溯難、取證難、問責難的問題。
說起開發靈感,還得提起當年的“天降叉棍案”。那時候我還在讀研究生,得知九龍坡區渝州交易城2號樓下,一根鐵棍從天而降,插進了一位路過市民的頭頂,致其終身殘疾,我很是震驚,對此事一直都很關注。
隨后我了解到,事后警方雖然投入大量警力進行查證偵辦,但始終沒有關鍵證據,無法認定誰是真正唯一的肇事者。最終法院判決該樓47家戶主共同賠償傷者近26萬元費用。
入警后,我接觸到越來越多類似的高墜傷人案事件,讓我越發難受。我一直在想,難道真的沒有什么辦法嗎?我認為,如能解決移動物體偵測抓拍問題,完全可以做出一套抓拍定位高空拋物系統。
我的想法得到了分局領導的大力支持。2020年初,我們組建了一支5人攻堅團隊,與一家移動數據算法科技公司合作,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半年建模測試和算法調整。
那段時間,熬夜是家常便飯,我直接將折疊床搬到了辦公室。當時就像著了魔一樣,滿腦子都是數據。那段時間眼睛一閉全是高樓和密密麻麻的窗戶。終于在半年后,我們預警監測系統的初代產品正式問世并投入了實戰。
我們剛將系統投入使用幾天后,就有一只鍋鏟從渝州交易城5號樓扔出,被我們的系統逮個正著。在確鑿證據面前,肇事者無話可說,獨自完成了相應賠償。
重慶日報:“瞭望者”的預警功能是怎樣運行的?
余行江:最初的版本雖然實現了抓拍取證、事后追溯功能,但如果只用于取證,只能算亡羊補牢。
于是,我們希望系統能從檢測提升到預警。接下來,我帶領團隊繼續闖關攻堅,目標是將“事后追溯取證”升級為“主動預防監測”,并智能聯網于社區防控管理一線。
技術上難關太多,團隊四處求助全國相關專家,現在已經記不清打了多少求助電話。幾個月后,“瞭望者”2.0系統面世,與第一版相比,2.0系統可以24小時巡視監管區域。一旦發生高空拋物,系統不僅會自動生成一張標記拋物時間、拋物位置等信息的全景軌跡圖和一段6至10秒的關聯拋物視頻,還會將其歸檔為一條拋物記錄,一方面存儲于視頻云平臺,一方面將該條信息推送至轄區派出所和相關物業負責人的移動終端。
根據拋物記錄,社區民警和物業人員可以立即上門核查、勸誡,同時采集拋物人特征信息,錄入系統后臺。
同時,有了大量數據支撐,系統會自動整理并分析點位頻次、高發時段等,形成風險預警模型,為查證、回溯、預警和化解矛盾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2.0系統試用成功的那一天,看著戰友和圍觀群眾的一片歡騰,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就想原地坐下來,哭一場也罷,笑一場也罷,或者就干脆啥也不做,聽聽風聲看看云朵,都美好,都開心。
讓科技信息化助力公安工作更好為群眾服務
重慶日報:未來,科技對公安工作會產生什么影響?
余行江:現在警力有限、警情多的問題日益突出。針對基層辦案,我們在逐漸引入高清數字化攝像頭、聯網基層民警警務手機,讓辦案人員也能實時調看監控,不再來回折騰,極大提高辦案效率。
針對校園安全,我們依托全區視頻工程建設成果,利用大數據、視頻云、物聯感知技術,創建出校園安全智能管控系統“護校貼心幫”,在特殊時段對特定群體實施特殊保護。有孩子離校失聯,“護校貼心幫”只用10分鐘便鎖定其位置,“指引”民警迅速將其找到。
在信息化社會和大數據時代,用智慧信息和科技創新做武器,是對警力最大的解放和補充。但任何一項科技創新項目,都不會憑空出現,作為一名科信民警,這里是我的戰場,群眾關心的、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研發方向,我將用我的努力,讓“智慧警務”服務百姓民生。(記者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