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主任張維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訪談,解讀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有關情況。五年來,北京堅持“瘦身健體”,實現減量發展。根據體檢評估結果,總規實施第一階段102項重點任務階段性目標已全面完成。張維表示,北京城市更新不搞成片的大拆大建,而是要通過一點一滴的更新提質,逐漸改善人居環境、激發城市活力。
人口分布更加均衡
“人會生病,城市有時候也會得城市病。”張維以類比方式形象地介紹,很多大城市病的產生也是因為城市規模超過承載力上限,因此總體規劃提出減重減負,改變過去以增量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
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特大型城市,2018年至2020年,北京城鄉建設用地減量約110平方公里。在嚴控城市規模的同時,全員勞動生產率、地均產出、單位建筑面積產出較2015年均大幅提升。
“瘦身”的同時,首都更注重實現“健體”,做到減量提質。
張維介紹,近年來,城市的“肺功能”更加強健,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更綠了。2021年PM2.5年均濃度創下北京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優;河流水質不斷提升,五大河流實現全線水流貫通入海;規劃面積約30平方公里的溫榆河公園將成為中心城區最大的“綠肺”。
如今,北京人口分布更加均衡,中心城區和外圍人口分布已從“六四開”調整到“五五開”。
一點一滴更新提質
回天地區是典型的超大型居住區,規模大意味著問題也多,資源相對短缺。2021年,北京以回天地區為樣板,探索存量街區“清單式”控規編制方法,通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增加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為大型社區治理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首都方案。
“第一步,是要體檢評估找問題。”張維介紹,在編制控規之前,相關團隊就開展了大量調研,給街區畫像,確定街區到底還剩余多少資源,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梳理的300余處資源形成了“資源清單”,深入社區和企業收集的2萬余條意見,形成居民反映強烈的“問題清單”。
緊接著便是配好政策、推動實施。635項任務和近期實施的130個項目將落到每個街鎮形成“任務清單”和“項目清單”。
張維表示,北京城市更新的特點,概括來講,就是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就是通過一點一滴的更新提質,來逐漸改善人居環境、激發城市活力,而不搞成片的大拆大建。
逐步實現“靜下來”
在首都功能核心區,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人口規模、建設規模都得到控制,實現了階段性調控目標。核心區人口、建筑、商業、旅游密度在逐步下降,逐步實現“靜下來”的目標。
“去年,我們40多年的一個心愿實現了。”張維舉例,原來“燕京小八景”中有一個“銀錠觀山”,就是站在后海的銀錠橋上能一覽無余西山的景觀,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積水潭醫院新北樓起來之后,這個視線被遮擋。經過科學詳細的論證和決策后,去年北京下決心拆除了這座11層的高樓,“銀錠觀山”的歷史景觀得以重現,歷史文化的“金名片”擦得更亮。
張維說,新版規劃把讓老城區居民過上現代生活作為重中之重,也是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據介紹,核心區控規批復后,本市確定了80項重點任務,力爭今年年底全部完成。
重大項目方面,行政辦公區一期建設完成,首批35個市級機關順利遷入,二期也已經啟動建設。城市綠心內正在建設的“三大文化建筑”,包括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已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未來將成為市民打卡新去處。(記者 陳雪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