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各地,“惠民保”正成為保險業的現象級產品,掀起一陣陣投保熱潮。近期,多地相繼發布新版“惠民保”,迭代升級后的產品“加量不加價”,不僅擴展了投保范圍、擴大了保障責任,還降低了免賠額,在“惠民”的方向上前進了一步。
人們為產品迭代升級叫好的同時,關于“惠民保”如何既惠民又可持續的議論不斷。個別產品并未正常運營導致停售的情況,也在提醒著保險公司應重視風險管控,讓“惠民保”項目持續運營。
保障責任不斷升級成亮點
從2015年6月1日深圳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成為我國第一款“惠民保”產品之后,近年來,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指導、保險機構商業運作、與基本醫保銜接的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在各地迅速發展,多地稱之為“惠民保”。
近日,多地陸續發布新版“惠民保”產品并啟動新一輪參保,保障內容普遍較去年有所升級,再度成為消費者關注焦點。僅僅在11月,廣東韶關“市民保”、廣州“穗歲康”、河北“冀惠保”等陸續發布,保障競相升級。記者梳理發現,對比去年條款,新版產品對主要責任、保費定價、增值服務等方面進行調整優化。
以廣東韶關“市民保”為例,與往年相比,新版特定高額藥品由24種擴至36種;對連續參保群體,報銷比例由80%升至85%;對既往癥患者限制減少。“穗歲康”則對免賠額、增值服務等方面進行一定調整,還新增精神分裂癥患者、見義勇為人員兩項特殊群體優待政策。
對百萬醫療險形成沖擊
為什么“惠民保”產品在今年加量卻不加價?多位保險業內人士表示,從各地“惠民保”產品披露的數據來看,多數產品總體經營狀況穩健,在定價和服務上更加科學,可以更好地讓利于民,在賠付金額、特定高額藥品賠付金額、結案周期等方面不斷提升。
幾家歡喜幾家憂。“惠民保”搶占其他健康險市場尤其是百萬醫療險的“蛋糕”一直是業內關注焦點。中再壽險近日發布的《2020-2021年度健康險產品研究報告》稱,在“惠民保”產品大范圍面市后,百萬醫療推行的“高保額+高免賠額”概念受到進一步沖擊,同時“惠民保”在保費、帶病體可及性等方面對百萬醫療又形成沖擊之勢。
“‘惠民保’對中低收入人群的百萬醫療保險會有一定的替代效應。”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宋占軍表示,也要看到在“惠民保”的宣導之下,百萬醫療保險在中高收入群體的參保率也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多家保險公司業務人員同樣提示,“惠民保”代替不了百萬醫療險,消費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配置更全面的保險產品。
賠付風險暴露尚不充分
據銀保監會最新統計數據,目前已經有58家保險機構參與了超過100個城市定制型醫療保險項目,項目總參保人數超過7000萬。
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葉燕斐此前公開表示,整體而言,目前大多數城市定制型醫療保險項目還處于啟動階段,還未經歷完整的保險期間,業務賠付率受項目賠付條件設置、當地基本醫保政策和參保率影響較大,目前賠付風險暴露尚不充分,不排除部分地區將來可能出現虧損。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惠民保”產品在向公眾宣傳時并沒有詳細提及“年齡梯度”“免賠額度”“公司名稱”等,有銷售誤導之嫌,也有的產品例如湖南益陽“益惠保”由于預判偏差導致停售。銀保監會曾發文規范“惠民保”業務,并對盲目搶占市場、擾亂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采取堅決的監管措施。
“目前行業存在最大的問題,是消費者未能正確理解‘惠民保’的保障模式。”宋占軍坦言,“惠民保”是一種出險率(賠付人數/參保率)極低的險種,正因為較高的免賠額才得以使保費較低,通過高免賠額降低件均保費,實現對極重大醫療費用的保障,保險公司也應加強對其保障模式尤其是免賠額的宣講。
他提醒,保險公司還應該關注隨著保障年度的增加造成賠付比例過高的問題。他建議保險公司加強“惠民保”信息公開,及時披露出險率、賠付率、管理成本率等經營數據,同時加強與基本醫保的信息系統銜接,實現“惠民保”與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的一站式結算。(記者:潘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