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陽木雕小鎮,有一個于今年4月開放的民營博物館——一品堂博物館,里面陳列的全是磚頭,每一塊都雕刻著圖像或文字,雖歷經上千年風雨,但花紋和字跡依然清晰可辨,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漢磚。
這些漢磚的主人叫呂新明,46歲,近10年來收藏了兩萬多塊漢磚。“很多人不理解,說我年紀輕輕怎么迷上了磚頭,我笑笑,不反駁,繼續埋頭看磚頭,里面的文化深著呢。”日前,呂新明向本報記者講述了他與漢磚之間的故事。
、
撿回來的磚頭,原來是寶貝
呂新明是東陽市巍山鎮人,從事建筑設計工作,曾在湖州長興創業。受裝修藝術的影響,他對石雕、古代家具、古代陶瓷等頗感興趣,喜歡收藏古玩。
2012年,長興一條河道清淤,呂新明在岸邊看到一些磚頭,發現上面刻有文字。他不認識這些字,只是下意識地想收藏,于是撿了75塊拉回家。一天,一名喜歡古玩的熟人看到這些磚,愿意出錢購買。呂新明突然意識到這些磚頭可能不一般,隨即拿出一塊清洗干凈,只見上面有“延熹四年”的字樣。他把這塊磚的圖片發在微信朋友圈,很快,兩名收藏古玩的安徽人趕來。通過他們的介紹,呂新明知道他撿回來的是漢代的磚頭,“延熹四年”磚在市面上不多見。
之后,呂新明把剩余的磚頭全部清洗干凈,發現每一塊都不一樣,有的雕刻著龍,有的雕刻著魚,有的寫著年號,有的寫著祈福的話。他查閱資料、向行家打聽,漸漸發現了漢磚的價值和地位。原來,漢磚也叫畫像磚,起源于戰國,在漢代達到頂峰,是集雕刻、繪畫和書法于一體的藝術品,與畫像石一起構成了漢代繪畫藝術的雙璧。畫像磚一直為學界、藝術界、藏界所珍視,其拓片也成為一紙難求的“寶物”。可以說,一塊漢磚就是一種文化。
辦起博物館,有書法家來臨摹漢磚
自此,呂新明迷上了漢磚,收藏的磚頭越來越多。2016年,他在長興創辦了一品堂博物館,展示了古代石雕、古代家具和部分漢磚等,那是他第一次用博物館的形式推廣漢磚文化。
2018年,呂新明將一品堂博物館從長興搬到東陽六石街道北后周村。一些書法家走進博物館,看到這些漢磚,非常驚奇。一塊漢磚上用隸書寫著“吳”字,線條非常隨性,看著賞心悅目;“楊”字中的幾撇看起來像古代戰旗后面的飄帶,既有圖案的美麗,又有文字的直觀……書法家們佩服古人的水準,長期在周圍租房,天天到博物館臨摹磚上的字畫。
今年4月,呂新明在東陽市木雕小鎮創辦一品堂博物館分館,以漢磚為主題。在木雕大師云集的地方,該博物館風格獨特,吸引了不少藝術家、市民駐足參觀。一些小學生也來到博物館,了解漢磚文化,學習拓印,將美麗的圖案和文字帶回家。
自迷上漢磚以來,呂新明家里的生活水準下降了,但他說自己的精神生活豐富了起來。每次打量漢磚,看到上面布局巧妙、栩栩如生的畫像,看到那些隨意灑脫、漂亮如畫的文字,心情就格外平靜。他知道民營博物館的平均壽命有限,但還是愿盡最大的努力繼續維持下去,他說,誰讓自己迷上漢磚了呢?
(記者趙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