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如何推進?基層治理怎樣加強和創新?10月29日,在重慶日報和兩江新區聯合主辦的推進城市更新暨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工作座談會上,十余位專家學者、企業家、志愿者等結合在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的調研情況,為重慶城市更新和基層治理“支招”。在他們看來,推進城市更新,創新基層治理,離不開黨建、空間、文化、服務這四個“關鍵詞”。
突出黨建引領
發揮積極分子作用促進共建共治共享
堅持黨的領導,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保證。
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具體路徑是什么?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羅興佐在長期的調研中發現:邢家橋社區的社會組織多達21個,可以滿足居民多種多樣的需求。這些組織中,群眾中的積極分子發揮了重要作用,是社區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力量。
因此,他建議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組織,充分發揮群眾中積極分子的作用。
具體而言,要突出黨建引領,讓黨員深入社會組織,團結起群眾中的積極分子,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分類指導,提升組織能力;同時,要建立并完善類似邢家橋社區“小院議事堂”這樣的居民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平臺,及時了解社情民意,保證居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還要建立一種對居民中的積極分子的有效保護機制,避免他們遭受冷眼冷語從而退出基層治理舞臺。
優化空間營建
通過漸進式的營建讓居民參與設計
城市更新中,空間的重構和打造是一臺“重頭戲”,也是城市品質的重要體現。
在調研中,邢家橋社區的酒坊、茶館、老街、集市給四川美術學院教授曾途留下深刻印象,他認為,在新的空間營建中,應該注重保留這些具有原生態的生產生活場景,用“煙火氣”為重慶增添氣質。
如何做?曾途建議,空間營建不能一蹴而就,而應采用一種漸進式的營建方式,給居民留出更多的時間參與空間的設計。同時,曾途認為重慶許多區域都有各具特色的歷史和地方文化,可以對這些文化進行挖掘,形成地方性的節慶,聚集起人氣,從而吸引外部的專業資源參與空間營建。
重慶日報總編輯張永才也認為,城市更新首先要考慮“留”的問題。他表示,城市更新的思路應該從過去的“撤—改—留”轉變為“留—改—撤”,通過留住城市居民的共同記憶,讓人們“記得住鄉愁”。
針對空間營建,重慶地理學會地理文化科普專委會委員張真飛提出了空間設計的幾個原則。
首先,要注重對在地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對在地文化的認知認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豐富社區的文化景觀還可以將一些本不相通的街巷空間巧妙連接。其次,空間設計一定要有藝術的美感,一些與城市美感相悖的元素,可以讓它被淘汰掉;體現在地文化和美感的同時,要注重空間功能性的完善,讓這些空間“好用”、居民“愛用”。
提升文化氣質
公共文化設施既要“氣質”也要“顏值”
城市文化氣質的提升,不光在于要在空間營建中體現在地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居民的文化修養。因此,公共文化設施如何打造,是城市更新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重慶圖書館副館長張冰梅指出,公共文化設施的打造中,“顏值”和“氣質”同樣重要。她認為,目前重慶的圖書館、書店等文化設施的打造非常規范,但新意不足。
“我們在調研后發現,高‘顏值’的公共文化設施往往更有吸引力,可以提高人們的使用頻率。”張冰梅用上海浦東新區某街道文化中心舉例說到,該文化中心也是隨老舊小區改造一同建成,閱覽室的設計參考了多家“網紅”書店,設計出可以席地而坐的閱覽區域以及為兒童打造的專屬空間,對社區居民有非常強的吸引力。
同時,張冰梅也表示,公共文化設施一定要“好用”。她建議,在功能設計上,要做大量的前期調研。尤其是針對社區使用的文化中心,要對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和周邊不同類型的企業做全面的調研和分析,在突出特色的同時滿足多類人群的文化需求。
重慶地方史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重慶名城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戴伶認為,如何提升城市文化氣質,可以多方聯絡有識之士,依靠眾多不同學科、不同學派的人聚智匯力,共同探討。
戴伶以自己為例,在邢家橋社區的調研中,她發現謝蘭、黎國萍、黃淑萍等許多女性為社區的改造和治理貢獻了力量。作為一名專業的策展人,她準備將邢家橋的人物融入自己策劃的重慶女性力量展覽,以文化展覽的方式展現邢家橋社區的人和事。
增強服務能力
以志愿服務促進居民的自我服務
城市更新和基層治理,都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座談會上,多位嘉賓都建議,通過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綠葉義工志愿者協會秘書長謝威提出,專業的志愿服務是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的有效手段。
謝威以自己在巴南區界石鎮做志愿服務的經歷為例。他和團隊成員在界石鎮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時發現,不少老年人學會后,在廣場舞、聊天等社區交往活動中還教會了身邊更多的老人,這讓他意識到,志愿服務不僅要提供服務,還好以志愿服務促進居民的自我服務。
北碚區“深閱讀”志愿服務隊隊長杜秀敏認為,志愿者除了要有一腔熱血,還要接受長期的專業訓練,要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在訓練、服務和總結反思中不斷成長,才能成為能夠“深入被服務者內心”的志愿者。
對于公共服務的專業化,兩江新區黨工委宣傳部部長杜術林認為,在公共服務供給中,要基于居民的各種訴求和興趣愛好,做好分類服務,通過精細分類實現服務專業化。
兩江新區社保局民政事務中心主任高小奇也表示,建什么樣的中心,開展什么樣的活動,做什么樣的工作,都一定要切實了解轄區居民實實在在的需求,瞄準居民的“急難愁盼”精準發力,才能真正將“我為群眾辦實事”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