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最新外貿數據,以美元計,7月份中國出口2826.6億美元,同比增長19.3%;進口2260.8億美元,同比增長28.1%;貿易順差565.8億美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高幅增長的同時,7月份中國的出口和進口增速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出口增速比6月收窄12.9個百分點,進口增速比6月收窄8.6個百分點。
對此,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分析認為,在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趨勢較好、海外需求支撐和中國經濟復蘇企穩向好、出口產能保持較強競爭力等多重因素驅動下,出口高景氣度仍在延續,進口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因素影響較大,進口額絕對值維持3月份以來的高點,表明進口擴張的趨勢不變。
展望8月,專家認為,中國出口競爭優勢和替代補缺效應仍較強,且基于海外需求和疫情的不確定性,預計出口增速邊際放緩的節奏相對較慢。進口方面,目前政策層面強化對國際大宗商品保供穩價的各項舉措,或將使得鐵礦砂、煤炭等重要大宗商品進口量繼續減少,機電產品進口則會維持較高增速。
多重因素驅動出口高景氣度延續
7月份,中國出口額絕對值仍位于今年以來的高點,盡管相較前幾個月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專家認為,這主要在于基數效應的減弱。
唐建偉認為,兩方面原因決定了“整體看7月份的出口仍延續高景氣度,環比增速保持正增長”的判斷。一是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趨勢仍較好,海外需求有支撐;二是病毒變異傳播導致疫情局部暴發,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仍在。
“7月全球制造業PMI回落至56.3%,全球經濟復蘇趨勢有所放緩,但主要經濟體制造業仍處于擴張階段,消費需求也在加快修復。例如,剛剛公布的美國7月份非農就業數據超預期,達到近一年來的最高水平,失業率下降,表明美國經濟仍維持持續復蘇態勢。海外較強的需求和補庫存周期共同支撐我國出口維持較高增速。”唐建偉說。
另一方面,目前德爾塔病毒已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前期印度、越南以及一些出口貿易較強的新興經濟體出現疫情風險,導致生產制造受到較大影響,出口產能受限,相比較下中國經濟復蘇企穩向好,出口產能保持了較強競爭力。中國出口競爭優勢和替代補缺效應仍較強,加之歐美經濟復蘇和補庫存周期驅動,將繼續支撐出口保持較高景氣度。
分產品來看,機電產品仍是出口的主要貢獻項。據海關總署統計,7月份機電產品出口額1638.08億美元,同比增幅為18%,其中集成電路的出口額同比增速達25%。“手機出口小幅下滑,出口同比和環比降幅分別為9%、2.5%,主要原因是芯片進口技術管制導致出口產量受限。”唐建偉說。
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影響進口走勢
以美元計價,7月進口同比增速為28.1%,盡管已呈現逐步放緩的趨勢,但進口額絕對值仍維持3月份以來的高點,進口額仍在2200億美元之上。
唐建偉分析認為,這表明進口擴張的走勢不變,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中國經濟復蘇繼續企穩向好,國內需求較旺。雖然中國7月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綜合PMI產出指數三大指數均有小幅回落,但仍高于榮枯線,保持連續17個月的擴張區間,表明中國經濟復蘇態勢較好,國內企業補庫存需求較強,加上暑期消費保持一定熱度,推動進口保持較高增速。二是主要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同比漲幅仍較高。7月份進口仍以集成電路、原油、鐵礦砂和農產品為主,價格因素對進口同比增速的影響仍比較大。其中,7月末布倫特原油為76.33美元/桶,進口鐵礦砂及精礦進口價格202美元/噸,美灣大豆進口價格為625美元/噸,三者較去年同期漲幅分別高達74%、108%、54%。三是政策層面保供穩價各項舉措取得積極成效。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期都強調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漲的政策調控,遏制大宗商品價格不合理上漲的政策已起到較好成效,包括聯合市場監管、重點大宗商品國儲投放等,起到了穩定市場價格預期的作用。因此,進口方面,鐵礦砂、原油等進口量均減少,重點黑色金屬價格環比漲幅縮小,其他農產品價格環比增速小幅下降。
此外,目前政策層強化對國際大宗商品保供穩價的各項舉措,8月1日起取消23種鋼鐵產品出口退稅政策,鐵礦砂、煤炭等重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可能繼續減少,機電產品進口則會維持較高增速。
“目前各層面加大‘雙碳’目標推進,相關技術和產品的進口預計會大幅增加,推動進口保持穩增格局。”唐建偉說。(記者 劉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