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以來,市場趨冷幾成定局。10月,房地產市場繼續降溫,銷售數據雙降影響投資力度進一步減弱;房價方面,打折促銷成樓市主旋律。
有專業人士預測,房地產調控政策趨穩,信貸政策邊際寬松已經明顯,房地產市場銷售有望企穩回升。但也有研報指出,房地產信貸邊際放松并不意味調控政策的剎車或轉向,而是政策的修復。
一、政策篇:信貸政策有望邊際寬松,調控趨向溫和
10月,從中央到地方,保持“維穩”總基調不變,各地響應“一城一策”穩樓市。
中央層面,堅持“房住不炒”,銀保監會釋放房地產信貸 “糾偏”政策,對房企帶來積極影響。
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對于“樓市降溫”表示,部分金融機構對于30家試點房企“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存在一些誤解,對要求“紅檔”企業有息負債余額不得新增,誤解為銀行不得新發放開發貸款。
10月21日,銀保監會統計信息與風險監測部負責人劉忠瑞指出,穩妥做好對住房租賃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大對保障性租賃住房支持力度,研究細化金融支持措施,會同人民銀行推進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
地方層面,部分城市房貸利率下調,同時多城繼續對樓市政策進行調整,包括交易、租賃、人才落戶、物業管理等內容。10月哈爾濱、義烏、成都出臺預售制監管方面措施,緩解房企資金壓力;武漢、三明、珠海調整落戶條件或對于人才購房給予一定的優惠。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稱,與近幾個月相比,10月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規模保持了相對穩定,但居民中長期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的比重升至51.1%,為去年10月以來的新高,說明近期按揭貸款政策有所調整,有利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二、樓市篇:70城房價超九成下跌,打折促銷成樓市主旋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前10月,商品房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分別約14.7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和14.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1.8%和7.3%;比2019年同期增長18.3%和7.3%,兩年平均增長8.8%和3.6%。
增速方面,受今年上半年的商品房銷售業績在高位運行等因素影響,今年前10個月,全國商品房的銷售面積環比增速和銷售額環比增速均從今年1-2月的高位連續8個月回落,其較前9月分別收窄4個百分點和4.8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單月來看,10月商品房的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分別為1.24萬億元和1.27億平方米,較9月微降,且不及去年同期水平,分別同比下降約22.6%和21.6%。
除了銷售數據的雙雙下挫,房地產市場降溫在房價側也體現明顯。
統計局數據顯示,房價下跌的城市數量明顯增加。10月70城中,新房房價環比下跌的城市有52個,相比9月份的36個明顯增多;二手房降價城市數量達到了64個,大概有90%的城市出現了明顯的降價現象。
與此同時,面對銷售承壓,各線城市的房企均采取“以價換量”的方式促銷售、抓回款。
基于此,整體來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指數環比均為-0.3%,降幅較上月進一步擴大了0.2、0.1個百分點;新房和二手房均價同比增幅分別為2.8%、2%,分別較上月降低0.5、0.4個百分點。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下半年以來,金融長效機制全面落地,開發商前端融資等全面收緊,后端銷售回款明顯下降,造成資金鏈被雙重擠壓,疊加債務到期集中,房企暴雷事件也惡化了市場預期,開發商不得不大力度打折促銷,房價下跌。
同時,他指出,受放貸緊縮,利率攀升,二手房停貸等,需求端也急劇冷縮,二手房價開始下跌,換房需求轉弱,造成了供需冷卻的循環。
三、房企篇:頭部房企單月銷售繼續下行,“以價換量”效果甚微
全國來看,10月份房企銷售加速下降,一方面,房地產稅試點推廣出臺,疊加各地細則的不明確,短期暫緩了購房者的購房需求;另一方面,房企頻現債務違約,使得購房者觀望情緒日益濃厚,對能否能夠順利交房產生擔憂。
資本邦從2021年前10月銷售額TOP50上市房企中篩選了位于不同梯隊的20家典型房企,對該等房企10月單月以及前10月的銷售額、銷售面積及年度目標完成度進行盤點。
10月單月,20家典型房企中,有九成房企出現銷售額和銷售面積雙降的局面。
而無論從銷售額還是銷售面積來看,下滑幅度最大的均是招商蛇口,其單月銷售額和銷售面積為165.45億元和78.3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6.44%和35.9%。
對比之下,20家房企中僅中國金茂實現了銷售額和銷售面積的雙增長,分別同比增8.65%和12.91%。
雖然房企10月多采用降價策略,但是從上述數據來看,“以價換量”的效果在10月并不明顯。在該20家房企中,多數企業10月單月銷售額與10月銷售面積變動幅度保持一致。這就意味著在10月,對于房企而言,降價對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并未起到較大的拉動作用。
前10月,房企累計銷售多數依然呈現同比增長的態勢,但銷售增速下滑明顯。
兩家頭部房企碧桂園和萬科企業,在前10月均出現累計銷售額和累計銷售面積同比雙降,前者分別同比下滑1.32%和1.75%;后者分別同比下滑4.42%和11.74%。
資本邦留意到,萬科企業的累計銷售業績連續兩個月走“下坡路”,前9月,萬科企業的累計銷售額和累計銷售面積分別同比下滑2.77%和9.75%。
從年度銷售目標完成情況上看,房企銷售艱難的環境下,全年目標完成率承壓,未來去化壓力進一步加大。
上述房企中,有18家房企披露了年度銷售目標或者目標增速。前10月,目標完成率超過5/6的房企僅兩家,分別是金地集團和正榮地產,僅占統計樣本的九分之一,其目標完成率分別為87.58%和83.8%。
克而瑞認為,四季度房企銷售將繼續承壓,通過“以價換量”來促銷售、抓回款的空間也越來越小,部分負債率較高的房企將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短期來看,年末企業仍需加快開發節奏、保證年底的貨量供應,深化銷售渠道并維持積極的營銷和折扣力度,沖刺全年業績。
長期來看,未來房企的經營邏輯向“以銷定投”轉變,在開發和銷售端對企業的經營效率、供貨節奏以及去化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投資篇:開發投資增速連續8個月收窄,企業拿地日益謹慎
銷售數據不佳的同時房企拿地也更為謹慎,土地降溫明顯,間接影響了房地產開發投資的積極性。
統計局數據顯示,1-10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約12.49萬億元,同比增長7.2%;比2019年1-10月份增長14%,兩年平均增長6.8%。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值得關注的是,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盡管維持正增長,但已連續8個月收窄,且該指標連續兩個月維持個位數的水平。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指出,當前,房地產開發投資已從“過熱”區間進入到“溫和”區間,后續要防范步入“過冷”區間,即低于5%的水平。
數據上看,開發商對未來的預期相對悲觀情緒還體現在拿地方面。2021年1-10月,中指研究院跟蹤的TOP100企業拿地總額約2.25萬億元,同比下降13.1%,門檻值為57億元,與去年同期65億元相比下降8億元。
圖片來源:中指研究院
單月來看,中指研究院跟蹤的50家代表企業拿地數據顯示,50家代表房企拿地總額同比下降71.1%,原因在于市場進入調整期,企業拿地日益謹慎;環比下降68.7%,是9月單月拿地金額增速顯著所致。
從城市等級分布來看,受集中供地城市影響,前10月,50家代表房企在一、三四線城市拿地面積占比上升。其中,一線城市拿地面積占比上升1.4個百分點,三四線城市拿地面積上升3.1個百分點。
從城市群分布來看,房企拿地關注熱點區域城市趨勢顯著。1-10月50家代表房企在長三角、粵港澳、成渝、京津冀城市群拿地面積占比均上升。
圖片來源:中指研究院
整體來看,房企拿地較為冷靜。國盛證券表示,由于房企資金壓力和銷售下行預期未變,土地市場熱度持續降溫。此外,10月集中供地的城市數量較上月有所減少,導致10月土地成交規模較上月下降。目前部分城市降低了第三輪集中供地的競拍門檻,供地政策出現一定寬松,但由于房企資金壓力以及年底拿地意愿較低,預計后續土地購置增速仍將繼續下行。
五、融資篇:發債規模超預期收縮,融資依然面臨困局
前10月,發債規模加速收縮。貝殼研究院統計,前10月房企發債累計約799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24%,金額規模減少2463億元。
融資結構上看,仍以境內債券規模為主導。境內1-10月累計發債規模約5522億元,同比下降約13.4%,占整體規模約69%;境外方面,1-10月累計發債折合人民幣約2471億元,同比下降約37.4%,降幅接近境內債約3倍。
傳統發債淡季疊加悲觀預期,房企單月發債規模收縮明顯。10月單月,房企境內外債券融資共發行31筆,較上月減少31筆,發行規模折合人民幣約304億元,環比減少55.9%,同比減少56.1%。
值得注意的是,10月房企到期債務規模從千億回落至772億元,環比減少35.6%,但償債壓力不減,融資壓力仍保持緊張。
收緊房企融資背后的原因,一方面,10月多家房企出現資金鏈斷裂,美元債成為信用風險的導火索,導致金融機構對房地產行業的風險偏好明顯下降,出現了一致性的收縮行為,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速由此出現大幅度下滑。
例如,一些頭部房企包括佳兆業、陽光城、花樣年和當代置業等,受融資與銷售雙重擠壓,兌付風波不斷,流動性危機持續發酵。
另一方面,銀行按揭貸款的放款速度越來越慢,年內額度告罄,導致房企回款的速度大幅下降。同時,對地方項目預售資金監管的加強,致使地方企業資金流動性趨緊。
多家機構認為,受密集下調房企評級事件影響,短期較難扭轉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房企在融資層面仍然面臨困局。
從信貸政策來看,房企融資環境有所好轉,包括按揭貸款放款速度加快、部分房企完成銀行間產品融資等。但對房企而言,更應積極推動自身降負債,加強企業自身造血能力,唯有財務相對健康的房企更能在資本市場立足,而流動性緊張的企業風險則可能繼續釋放。
結尾
當前,房地產行業正在經歷去偽存真、良性競爭的過程。
短期看,供需雙方面走弱的過程中,房企正遭遇銷售數據下滑、開發投資回落、融資困難等多重壓力,但行業持續降溫或也是政策能夠進一步調整的催化劑。
長期來看,行業整體將邁入平穩發展期,馬太效應或將顯現,行業資源向穩健經營的優質房企聚集。
東興證券在研報中指出,資金優勢構成了房地產行業當下最強的護身符與未來最強的推進劑,融資端政策回暖時率先得到金融機構的支持,也將進一步擴大這種優勢。具有資金優勢的高信用房企,有望成為行業最早走出“內卷”時代的“頭號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