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申請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結果來看,今年以來共有6家險企獲批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總額不超過323億元的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規模從15億元到150億元不等。
其中,共有4家壽險公司(太平人壽、交銀人壽、中信保誠人壽、北京人壽)、1家財險公司(陽光財險)和1家再保險公司(人保再保險),截至目前,太平人壽的150億元的發債額度為今年業內最高。
而從實際發行情況來看,加上1家正在發售的保險公司在內,今年以來共有14家險企成功發行了資本補充債券,發行金額合計高達373億元。其中,壽險挑起大頭,發債機構達到12家,另有1家財險公司和1家再保險公司。
具體來看實發規模,建信人壽60億元的發債額度占據首位;其次為陽光人壽,發債規模為50億元;中郵保險、中信保誠人壽分列第三、四,發債規模均為40億元。
相比往年,今年險企發債熱度有所降溫,據統計,去年全年共有20家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總計780億元,而2019年和2018年發債規模均為超過600億元,也形成了自2005年我國保險公司開始發債融資以來的第三個高峰。
據聯合資信報告統計,此前的兩輪高峰分別為:
2011-2012年第一輪高峰,2011年、2012年發債融資額分別為602.2億元、732.8億元。2015年為第二輪發債高峰,當年發債600多億元。
不過,雖然險企發行熱度下降,但壽險的補血意愿卻有增無減。據了解,去年壽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總額為597.5億元,占總規模的76.6%;而今年以來,壽險公司發債總額達333億元,已經接近總發行規模的90%。
業內分析指出,對于一些償付能力較為充足的公司而言,增資主要為了進一步充實資本,為未來業務規模增長留出空間。對于一些償付能力不足的公司,增資主要是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特別是一些中小險企,由于規模相對比較有限,難以有效分攤成本,造成持續虧損,導致償付能力不足,需要通過增資滿足監管要求。
而對于壽險,上述人士提到,增資主要是為了轉型需要。目前一些壽險公司正調整業務結構,面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與償付能力壓力,需要通過增資緩解轉型期間面臨的壓力。
“資本補充債也是補充資本的方式之一。相較于此前比較多的次級債,發行資本補充債的門檻更高,但融資成本相對較低,比較受符合條件的險企青睞。資本補充債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保險公司無需付出流動性溢價,融資成本較低,而且可以進行二級市場交易,投資者認購更加活躍。但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外源式資本工具可以解決一定時期的資本需求,要持續健康發展,根本上取決于內源式資本工具,依賴于公司的自身盈利能力和合理運用風險轉移工具?!庇袑<抑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