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此次論壇以“全球碳中和與能源變革”為主題,重點圍繞碳中和全球經濟,探討了碳中和與能源變革、金融支持碳中和、碳中和與新能源三大方向。
在金融支持碳中和板塊,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提到,應加強綠色金融監管,防止綠色項目杠桿率過高,資本空轉和“洗綠”問題。時任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則指出,在合理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可吸引包括商業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基金等長期機構投資者在內的社會資金來助推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
此外,來自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還提到,建議在發展綠色金融的過程中將氣候與環境風險的宏觀壓力測試納入金融監管范圍。
肖鋼:注意防止金融業“洗綠”,開發環境權益新產品
肖鋼表示,綠色金融是中國“雙碳”目標政策框架里面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協同產業政策、消費政策、稅收政策、碳市場的交易,綠色金融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實現當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進一步發展綠色金融?肖鋼認為,一是要實行正向的激勵機制;二是要開展環境風險分析。正向的激勵機制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說財政貼息,怎么樣擴大對金融對“碳中和”目標貸款的貼息;比如說中央銀行怎么樣來設立支持低碳轉型專門的工具;比如說再貸款,或者把綠色債券作為央行放款的合格抵押品;另外要建立綠色擔保和項目風險的補償基金等。
對于金融機構來講,下一步應該進一步加強環境風險分析,現在很多金融機構已經開展這項工作,未來怎么樣運用一系列工具和方法,幫助金融機構決策者選擇項目?環境風險分為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這些風險都可能會增加投資風險,作為金融機構必須要增強識別監測環境風險的分析和預警的能力。
此外,還要對環境的權益開發新的產品,比如排污權、水權、排放權、用能權等,這些環境的權益都可以作為金融資產的底層資產來進行開發。所以在這里可以開發出若干個創新型的金融產品來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
對金融機構還要加強環境信息的披露,現在是無論上市公司還是金融機構,都在開始自愿性披露,未來要從自愿性信息披露逐步轉向強制性披露,當然要制定規則分步實施。同時要建立公共環境和氣候數據平臺,特別是對綠色金融的評級和認證進一步加強,通過信息的披露,使得金融機構業務的透明度增加,
肖鋼強調,要加強綠色金融的監管,為了進一步發展綠色金融,還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健全綠色金融的評價體系,特別是還要進一步統一監管的規則,實現綠色金融的發展和金融業去杠桿的風險防范,要相互協調,也要防止綠色項目杠桿率過高的問題,特別是也要注意防止金融業“洗綠”的問題——以支持“雙碳”目標為名,實際上不是干綠色的事情。所以還要進一步加強對綠色金融創新的監管協調,建立綠色金融分析監測預警的機制,強化資金運用的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王信:探索更多碳金融產品,吸引險企等長期投資者
王信表示,實現碳中和過程中,金融支持非常重要。今年已經發布了頂層設計《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碳中和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王信指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政府主導型。一類是市場驅動型。政府主導型包括采取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適當補償生態保護支出成本,市場驅動型在發達經濟體用得多,因為其金融市場相對發達,也較早進行了碳市場的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就屬于市場主導型。
在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中,國際上有不少成熟的經驗,歐盟的碳排放權市場是世界上經驗最豐富的,碳價的形成相對而言也最為科學合理。通過總量管制和配額市場交易化制度,歐盟的碳排放權市場中金融機構廣泛的參與,有各種各樣金融的產品,不管是現貨還是期貨,有助于更好地發現合理的碳價。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隨著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市場順利推進,越來越多的行業和企業會加入到碳排放權市場中。但王信指出,與歐盟一噸五六十歐元的的碳價水平相比,中國現在統一的碳市場碳價只有幾十人民幣一噸,二者對于減排的激勵和約束的效果不一樣。
王信表示,目前中國只有電力一個行業,未來會逐步的擴大到其他的行業。除了碳排放權交易所外,廣州也剛剛成立了碳排放權期貨交易所,有望在碳金融產品,尤其是期貨產品方面進行更多的探索,推出更多的金融產品。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王信還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二是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產權機制,進一步明確生態產品的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等。三是加快市場交易機制建設,除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外,還可以推動排污權、用能權等具有價值、具有金融產品屬性。
四是完善市場主體培育機制,在合理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廣泛吸引社會資金來助推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引導工商資本、社會資本等投資生態項目,甚至包括商業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基金等長期機構投資者。
王信表示,只要好的市場環境,好的碳價格和生態產品價格,金融市場、金融機構,自然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推出各種各樣金融的產品,包括貸款、股票、期貨產品、保險等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
張曉慧:將氣候與環境風險的壓力測試納入金融監管范圍
張曉慧表示,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它不僅將重塑我國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更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需要能源領域、制造業、經濟學界等各行各業迎難而上,協同努力,及早科學設置碳減排目標,部署切實可行的達標方案,出臺規范明確可操作的綠色發展舉措。其中,金融部門更需要在引導資源配置、支持經濟綠色低碳轉型、主動防范氣候變化帶來的相關金融風險方面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碳達峰、碳中和不是要簡單以犧牲經濟增長速度、國民財富積累和文明生活水平提高為代價,而是要實現碳減排約束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這就需要充分理性、智慧的平衡好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未來幾十年,綠色低碳轉型將嵌入所有經濟活動的內核,成為投資、生產、消費和流通等決策的核心邏輯,經濟發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也將從不可持續的資源高度依賴型轉向持續迭代的技術創新型。
根據聯合國的測算,要實現《巴黎協定》的氣溫上升控制目標,全球需要總投資大約為90萬億美元,中國實現碳中和同樣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據多個機構初步測算,中國實現“雙碳”戰略所需投資大約在150萬億到300萬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未來我國每年將在雙碳領域平均投資3.75萬—7.5萬億元人民幣,大約相當于全年投資的10%左右。
如此規模的綠色投資,無疑會給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機緣,但也帶來一個問題,如此巨量的資金從哪里來?過往的經驗數據顯示,綠色金融對碳中和的資金支持比例將達到90%,而政府財政支持比例僅為10%,發展綠色金融能夠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環保領域,優化全社會生產要素配置,在提供碳中和資金上發揮不可或缺的支柱性作用。
張曉慧表示,也要警惕非理性投資潛在的社會經濟成本,國際上有關新興產業非理性繁榮引發經濟金融風險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更需要我們理性決策,審慎而為,認真做好產能預警與風險監測,方能協力保障綠色發展、行穩致遠。
張曉慧表示,發展綠色金融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貨幣政策反應函數,將氣候與環境風險的宏觀壓力測試納入金融監管范圍,將氣候風險納入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進行管理,將氣候風險監測和管控納入企業的公司治理框架,有利于從宏觀到微觀全面管理,應對氣候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頭圖來源:圖蟲
轉載聲明:本文為資本邦原創資訊,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否則為侵權。
風險提示:資本邦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