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商還款、催收投訴量居高位
具體來看,按投訴原因劃分,協商還款類投訴最多,共6300件,環比下降4.39%,占信用卡業務投訴總量的48.33%。催收類投訴數量次之,共5176件,環比增長5.81%,占信用卡業務投訴總量的39.71%。
深圳的情況在全國有一定代表性。在黑龍江、福建等多地,信用卡投訴量在消費投訴中占比都在前三。
7月,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于2021年第一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其中顯示,2021年一季度,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共接收并轉送銀行業消費投訴78414件,環比增長2.9%。其中,涉及信用卡業務投訴42315件,占投訴總量的54.0%。
其中,股份制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已成為金融投訴的“重災區”。2021年一季度,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投訴中,信用卡業務投訴26819件,占股份制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82.3%。
在攀升的投訴量中,銀行服務短板也暴露出來。例如,近年來銀行不斷推出創新分期業務,給持卡人提供了更多選擇,也給客戶造成了一些困擾。
今年8月,10家銀行被深圳市消委會點名“整改”,其中涉及問題包括,實際年化費率以及撤銷分期、提前還款規定等重要信息披露不完善;提前還款一次性收取剩余的所有各期手續費,即消費者即便提前還清分期本金,也需負擔剩余手續費;存在“免利息”“手續費比例不隨分期期數的增長而提高”等引人誤解的宣傳。
實際上,信用卡業務面向千家萬戶,屬于“事故多發”領域。在信用卡投訴中,大部分與銀行的作為有相關性,但也不排除部分用戶存在投訴理由過于牽強等情況。
易觀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表示,就投訴問題需要辯證看待,銀行確實存在有待改進的地方,但也不排除部分用戶擁有“巨嬰”心理,一言不合就投訴、不合心意就投訴。其次是“反催收聯盟”,對金融機構而言是極大的威脅,機構應在“反催收聯盟”的惡意投訴方面加大治理。
逾期規模攀升
近些年,銀行信用卡發卡量不斷增加。以“零售之王”招行為例,其2021年中報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該行信用卡流通卡數已突破一億張。
在信用卡業務迅猛發展的過程中,部分銀行需要面臨更多的風險問題,比如不良率升高。
2020年,國內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銀行資產質量承壓,個貸不良率出現抬頭,其中又以信用卡類貸款不良率攀升最為顯著。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38.64億元,相比于2019年的742.66億元,上升12.92%。與此同時,2020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06%,也比2019年的0.98%有所上升。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發布公告,要進一步約束信用卡違規行為。要求持卡人不得以任何套現、欺詐、惡意刷單等違法或虛假消費套取銀行信貸資金、積分、權益、獎品或增值服務;不得以任何舞弊手段、非法工具惡意獲取權益或優惠。
同時,有股份制銀行明確提出,嚴把客戶準入標準,加強催收管理。
蘇筱芮表示,目前信用卡審批確實出現趨嚴的傾向,此外也有不少信用卡開始封殺支付機構MCC以防范積分套取風險,“套現”“以卡養卡”既加劇了市場投機炒作風氣,使信貸資金空轉,也加重了持卡人的經濟負擔。
信用卡業務投訴量高企和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貸款的現象,既與銀行自身零售屬性帶來的客戶基數較大因素有關,同時也說明后疫情時代,部分銀行仍然采取較為積極的策略來獲取新戶。這或成為其資產質量承壓的原因之一。
目前而言,對于銀行來說,比增加發卡量更重要的是真正“激活”消費者的用卡熱情。易觀智庫的觀點是,當前的風險周期下,依托數字化驅動,信用卡需要針對更細分的用戶群體需求,創新線上業務和產品、線上運營策略、模式,以適應當前信用卡精細化服務需求的變化和發展。
蘇筱芮認為,在存量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銀行一方面需要繼續貫徹數字化轉型的各項措施,另一方面則需要在規模擴張與資產質量之間保持適度平衡。 (馮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