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近日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驟減42%,美國吸引外資劇減49%,歐盟減少三分之二;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逆勢增長,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
2020年在疫情大考之下,中國經濟頂住壓力,成為全球投資的“穩定器”和“避風港”。外國投資者看好中國,與中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努力密不可分。不斷涌入的外資也進一步促進中國政府提升服務能力,為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中國始終支持經濟全球化,堅定實施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的講話擲地有聲。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全年實際使用外資近1萬億元,同比增長6.2%,占全球比重繼續提升,為穩住經濟基本盤作出重要貢獻。
《華爾街日報》近日發表文章稱,中國吸引外資所展現出的韌性與早前有關外資將減少對中國市場依賴的預期形成鮮明對比。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刊文稱,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對新冠疫情的有效應對,吸引外企紛紛擴大在華業務。
在2020年諸多外部不利條件下,中國的逆勢增長提振了投資者信心,讓那些對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仍抱有信念的人感到安慰。
工人在一汽-大眾長春基地總裝車間裝配車輛。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超平均水平”的中國成績單
據咨詢公司安永近日發布的報告,由于中國市場的復蘇,德國三大汽車制造商大眾、寶馬和戴姆勒在中國市場獲得了“超平均水平”的業績表現,2020年第三季度在華銷量同比增長9%。
戴姆勒首席執行官康林松對新華社記者說,得益于中國經濟的復蘇以及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旺盛需求,公司正在密切關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帶來的新機遇。
中國擁有14億人口,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對于像戴姆勒這樣的跨國公司來說,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全年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8570家,平均每天新設100多家。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中國著力推動制度型開放,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努力。更好的營商環境不僅幫助中國留住了投資和就業機會,也讓外國制造商能夠更高效地在中國生產高質量產品,滿足本地和全球需求。
中國的“特斯拉速度”
中國致力于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不搞歧視性、排他性標準、規則、體系,不搞割裂貿易、投資、技術的高墻壁壘,這是中國對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同時,中國也在通過實際行動為開放型經濟創造有利環境。
過去,中國為外資提供的主要是“硬件型優惠”,如提供建廠的土地、辦公的園區等。如今,中國正在努力提供越來越多的“軟件型優惠”,包括簡化審批流程、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服務質量等。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內部。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中國自2020年起施行《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外商投資法,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作為中國第一家外商獨資車企,特斯拉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超級工廠從建廠到投產,僅用不到一年時間,“特斯拉速度”成為臨港和上海營商環境的一塊招牌。
特斯拉中國區總經理王昊表示,若沒有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特斯拉不可能以這樣的速度建廠,并開始量產和交付。
“在服務外國企業和中國企業時,我們做到了一視同仁。2021年,我們要讓‘特斯拉速度’不止步于特斯拉一家企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顧長石說。
在金融領域,中國取消了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2019年,首家外資獨資保險公司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在華注冊成立,并在2020年初開業。
“我們在中國已經有了一個強大的市場表現。”安聯(中國)保險控股副總經理、中德安聯人壽CEO陳良說。
知識產權保護:加大懲治侵權行為力度
盡管中國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外國投資者對一些政策的消化還需時間。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專家顧問劉彬說,整體而言,外資外企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情況較前幾年已有了更深的了解,但了解程度仍然不足。
其實,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態度一貫是明確堅定的,并正加大力度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法治化水平和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2019年,中國掛牌成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推進執法辦案和司法改革。
目前,中國已將侵犯著作權法定賠償額上限由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劉彬表示,知識產權侵權案件判賠額逐年刷新上限,正是中國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體現。
進入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外資也在增長。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增長11.4%,高技術服務業增長28.5%。
“脫鉤”謬論不攻自破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事實證明,利用疫情搞“去全球化”、搞封閉脫鉤,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在脫鉤論和保護主義的陰霾下,外資企業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中國營商環境的認可。上海美國商會發布報告稱,大部分企業持續看好中國市場,78.6%的受訪企業表示不會轉移在華投資,較去年增加5.1個百分點。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崔凡認為,中國開展對外經貿活動的基礎優勢正從勞動力價格轉變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這是中國近年來經濟轉型的重要特征。
貿發會議報告預測,2021年全球FDI增長仍將呈現疲軟態勢,2022年初有望開始復蘇。報告撰寫人、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表示,疫情走向和疫苗推廣程度、主要新興市場宏觀經濟形勢以及全球投資環境等會持續影響未來全球FDI表現。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正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去年11月,中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12月,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詹曉寧認為,這些對未來全球FDI復蘇和進一步增長都是利好消息。(參與采寫:許曉青、潘青、羅鑫、謝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