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八月份,長江流域遭遇極端高溫和連續干旱,給整個長三角地區大閘蟹養殖帶來嚴峻挑戰:養蟹水域水質降低,螃蟹死亡率升高,生長緩慢,第五次脫殼時間延遲長達3周左右,造成行業整體大閘蟹成熟期推遲15-20天。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國內著名河蟹養殖專家成永旭判斷:“預計要在9月15日才能完成脫殼,而最后一次脫殼之后,螃蟹至少還需要生長20多天才算初步成熟。所以整個大閘蟹的成熟期推后,預計最早上市要到9月底乃至10月初。”
記者從“螃蟹大王”王氏集團董事長王志強處了解到,受高溫影響,王氏根據對公司多個水域合作養殖場及供應商深入了解并多次協商,為確保提貨的大閘蟹質量合格,將提貨開始時間定在9月28日。其余不少品牌的大閘蟹提貨時間也定在9月下旬。
上市時間比往年推遲,但大閘蟹的質量、口感并不會有較大影響。在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副會長邢青松看來,高溫造成大閘蟹成熟晚了20天左右,卻也使大閘蟹多了半個月的進食期,如果按同期比較,今年的成熟度不如去年,但如果按10月的完全成熟期來看,今年的質量預計將明顯好于去年,今年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或將成為大閘蟹最佳品嘗時間。
從整個行業來看,今年大閘蟹養殖難度大大提升,蟹農人力投入更大,餌料、水草、環境的運營成本相較往年增加不少;產量上,今年整個大閘蟹行業的總產量預估在70萬噸左右,整體產量比去年有少量縮減,加之小規格的螃蟹偏多,大規格螃蟹減少,今年小規格蟹的價格跟去年接近,但要品嘗到大規格蟹,出水價格會比去年高20%-30%。
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高溫常態化,行業如何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副會長楊忠明給出了這樣的建議:首先,要改變種草模式,以早期的苦草等復合型水草及黃花水葫蘆來應對高溫天氣的頻發問題,減少高溫對螃蟹脫殼的影響;其次,調整養殖模式,減少養殖密度,每畝蟹苗投放量減少,發展精品化養殖,優化產業結構,也有利于對抗高溫帶來的影響。與此同時,大閘蟹企業加強品牌化運營,做好產銷融合,讓好蟹賣出更好價錢,這才有足夠的成本投入到養殖板塊中,才能養出更高品質的大閘蟹對抗各種風險。(記者 丁姿伊 趙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