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教育部、公安部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面向未成年人無底線營銷食品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嚴禁校園及周邊的食品經營者采購、貯存和銷售包裝或標簽標識具有色情、暴力、不良誘導形式或內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食品。(1月25日中國新聞網)
無底線低俗食品,不外乎兩大特點:一是名字辣眼睛,二是形狀不堪。它們大部分以“禮盒裝”形式售賣,包裝上卻往往沒有生產廠家等必要信息,大部分屬于“三無”產品,不僅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還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所以,絕不能讓無底線低俗食品游離法治之外,三部門聯合下發專項治理通知,就是向低俗食品“宣戰”。
低俗食品在名稱和包裝上往往沒有任何底線,涉嫌違背社會良好風尚。但在各地市場上,它們占據了不少網紅零食店貨架的C位。未成年人購買存在好奇和跟風現象,這就給不法商家帶來可乘之機。此前,江蘇省蘇州市市場監管部門對部分網紅零食店開展專項突擊檢查發現,有兩家店鋪售賣的29種、503件“網紅”零食存在問題,大部分是“惡搞”糖果。這些沒有質量安全保障的食品,一旦引發食品安全事故,很難溯源找到“神秘”的生產廠家,將給維權帶來很大的困難。
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的標簽、說明書不得含有虛假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生產經營者要對其提供的標簽、說明書的內容負責。”同時,《廣告法》規定,產品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不得含有淫穢、色情、賭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內容。顯然,低俗食品違反了相關法律規定,屬于違法現象。低俗食品在未成年人群體中熱銷,不僅妨害青少年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價值觀,也可能傷害青少年身體健康。
低俗食品“毒害”未成年人,必須嚴厲整治。各地監管部門應當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督促校園及周邊食品經營者進行全面自查,對線上線下違法的低俗食品,一旦發現立刻下架處理,并依法進行處罰。同時,電商平臺要加強監測審查,及時清理相關宣傳用語和違法廣告,將違法銷售低俗食品的電商“驅逐”出平臺。
此外,學校和家長應當切實履行好監護責任,加強對青少年的宣傳教育和思想引導,倡導他們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消費理念,提高自覺識別、抵制無底線營銷食品行為的能力,主動遠離無底線的低俗食品。(記者丁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