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知道本地正在倡導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行動?您是否知道本地正在倡導使用公筷公勺行動?”在連日的走訪問答中,記者收到了多位市民肯定的回答。“舌尖上的文明”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廣州市爭創全國首批文明典范城市,文明餐桌建設是重要的一環。
“食在廣州”是廣州的一塊金字招牌,它不僅代表廣州食物種類豐富和味道好,更代表廣州市民擁有良好的就餐習慣和文明餐飲意識。廣州在創建文明典范城市的過程中,通過名人倡議、戶外廣告等各種形式呼吁市民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約用水用紙用電、珍惜糧食開展光盤行動。“公筷公勺”“光盤行動”等倡議,得到廣大市民的積極響應,“文明餐桌”行動落地生根并滲入到人們的意識中。
不少市民在家在外都用公筷
廣州人古惠瑩家里添置了不少新筷子。總體分兩類,一類是公筷,一類是私筷。“公筷和私筷的圖案是不一樣的,這樣比較便于區分。每一個菜都會配一雙公筷,使用更方便一些。無論老人小孩還是我們,現在都習慣了在家吃飯也用公筷公勺,過去只是在外吃飯時才使用。”
古惠瑩說,在家用公筷的生活習慣是這一兩年養成的。從事酒店行業的她在工作中頻繁接觸到公筷制的推廣,“酒店近兩年加強疫情防控要求,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大力宣傳公筷制的好處,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發。”一年半前,古惠瑩成為一名媽媽。在學習育兒知識的過程中,她了解到許多疾病會通過唾沫傳播給孩子,使用公筷公勺能有效地避免這個問題。
在家在外都使用公筷的家庭在廣州有不少。白領辜冠岳一家三口也是這兩年才開始使用公筷,“起因是當時看到媒體宣傳倡導,我們認同這個觀點就實施了。平日里我們三口之家吃飯,每個菜都會配上一雙公筷,既衛生,還能保持食物不串味。”
推進公筷公勺使用,餐廳近年來在這方面的動作更多,改變更為顯著。記者走訪酒店餐廳、粵菜館、地方風味餐廳、火鍋店等,見到公筷公勺的使用更加普及了。記者觀察到,廣州餐飲門店里公筷公勺的使用分為幾種類型:個人雙筷制、每菜一筷制、公筷定位制。個人雙筷制,即餐廳為每位食客配置兩雙筷子,一雙作為私用,一雙作為公筷;每菜一筷制,即餐廳為每一道菜配置一雙筷子;公筷定位制,是個別餐廳為了簡單方便,在餐桌上設置2-3個點放置公筷。
此前,廣州市文明辦、廣州日報、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聯合發出“使用公筷公勺,推進廣州文明餐桌建設”的倡議,倡議市民消費者居家或外出用餐時,使用公筷公勺;倡議各餐飲企業主動提供配套服務設施,積極引導消費者使用公筷公勺。在廣州發出倡議后,全國各城市相繼掀起了呼吁全民自覺使用公筷公勺的熱潮。
“光盤行動”漸成習慣
節約糧食,廣州人民的光盤行動一直在持續進行中。實際上,“吃不完打包”是廣州人的好習慣。從事餐飲業多年、聯合造食創始人魏旭翔告訴記者,“我觀察發現,廣州人用餐非常務實,并不鋪張浪費,菜品配搭得當,所剩飯菜不多。而且廣東餐桌有打包文化,光盤的幾率非常高。”
市民萬阿姨稱,現在去餐廳吃飯,服務員變身“宣傳大使”,“在我們點餐時服務員會提醒‘分量差不多了’,所以我們一般按服務員建議的‘N-1’的原則來點菜,比如全家5個人來吃,那我們會先點4個大菜,不夠再點。如果實在吃不完,餐廳也能提供免費打包的服務。”記者走訪多家餐飲門店,見到餐廳內都貼有“文明餐桌,從我做起,不剩飯、不剩菜”的提醒語,部分餐廳在桌面特設臺卡提醒。各餐廳為鼓勵食客光盤行動,推出了多項措施。多家餐飲店推出小份菜、半份菜等。
在番禺一家地產公司上班的吳小姐說,他們的飯堂發生了變化,菜式改用小碟裝,有些碟子只有醬油碟那么大,飯堂鼓勵員工“先吃,不夠再取”。每一張桌子上都貼有“光盤行動 從我做起”的桌貼。飯堂還開展“光盤行動有獎打卡”活動,鼓勵員工光盤并拍照上傳后臺,成功打卡10次就可獲得獎品。“大家都奔著光盤的目標去,一個月下來,無形中就養成光盤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