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景區結合自身特色推出文創雪糕,不少游客游玩時不忘給這些雪糕拍照打卡。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20多家博物館和景區推出了文創雪糕。
隨著國內旅游產業規模擴大,文創產品在種類和數量上大幅增加。文創雪糕是較成功的文創產品之一。一些文創雪糕能做到“因景而異”,契合景區、文博特色,有的還加入了創意,如三星堆系列雪糕,其造型、顏色等與“出圈”文物高度相似,讓人愛不釋手。但據報道,有的景區在看到文創雪糕的經濟效益后,只是簡單照搬、盲目跟風、缺乏創意,效果一般。
其實,景區紀念品、“周邊”商品千篇一律早就存在,比如,大江南北很多景區賣同樣的“地方特產”——繡了幾朵花的手帕,被標榜成“湘繡”“蘇繡”“蜀繡”;本是少林寺景區研發的文創產品,成了所有景區的紀念品……
文創產品雷同,很大程度上因為一些景區挖掘自身IP能力不足,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營運模式創新。這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和景區的管理惰性,以及對知識產權缺乏應有的敬畏。
文創雪糕當然可以“出圈”,但不能“一出即化”。如何實現文創產品的持續創新,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創產品是一個景區、一個地方的文化標志,這意味著每一件文創產品都在傳承著本土文化,也應該是獨一無二的。考量其價值,不僅要看造型是否新穎,更應注重其是否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相融合,是否與景區的人文景觀相協調,是否進行了文化傳承與創新。一味“復制粘貼”,最終難免淪為“地攤貨”。
進而言之,景區建設和發展,實際上是歷史文化積淀和文脈延續的動態過程,也是多元文化互動交融、文化內涵和形式不斷創新的過程。景區在研發文創產品時,應該定位于人文精神的發現者和實踐者,深入挖掘、還原景區特定的文化價值。如此,文創產品才會有獨特氣質,與景區、景點相得益彰。文創雪糕如此,其他文創產品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