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兒子科創比賽獲獎發明和父親研究所成果高度相似”一事引發社會關注。
近年來,有不少科研“神童”因在各類科創比賽中陷入爭議,引發關注。“中小學生就能做出碩博水平的科研成果?”“中學生能拿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作品?”這些質疑不僅給青少年科創比賽投下了陰影,還提出了更多疑問:青少年科創比賽是“門檻更低”的升學捷徑?什么才是好的青少年科創作品?科創比賽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青少年科創比賽熱度走高
近年來,隨著科創教育的不斷發展,各類青少年科創比賽熱度也逐漸走高。
與強調學科知識深度的學科競賽等不同,科創比賽項目似乎更加“五花八門”,開放且熱鬧。這意味著青少年科創比賽的門檻低嗎?
“相比傳統的數學物理化學競賽,青少年科創比賽確實有著本質的區別。”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鐘柏昌表示,科創比賽通常是面向現實問題,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比賽內容決定了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掌握跨學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鐘柏昌看來,相比具有標準答案和參考書目的學科競賽,科創比賽的考查邊界更加模糊,解決問題的思維起點和方案也更為多元。而從評價方式來看,科創比賽更關注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一般采用作品評價的方式,因而標準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為例,比賽要求學生的參賽作品,要么是符合選題專業性較強的作品,要么是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等。評審標準則重點考查參賽學生的科研潛質和創新素養。
記者梳理材料發現,2013年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科技類競賽是高考加分項目,有些比賽的獲獎者還可借此獲得直接保送資格。隨著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文件出臺和考試招生制度的不斷改革,科技類競賽、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等已逐步與高考升學“脫鉤”。不過,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有力說明,相關科創比賽獎項仍被視為學生簡歷中的“閃光點”,能為孩子考學升學提供助力。
好的青創作品是什么樣
去年,深圳市翠園中學的“防燙傷智能安全餐具”科創項目,闖進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并獲得了高中生萌芽賽道“創新潛力獎”。
這項科創項目最初的緣起是,學生在學校公益活動中發現,敬老院中的失能老人容易被食物燙傷。從這個小切口出發,學生們嘗試結合所學解決問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徐寧曾是萌芽賽道的評委,在他看來,與大學生科創項目不同,“中學生的科創活動應該基于中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宜拔苗助長地做需要大學知識才能開展的項目,運用中學知識開展的探索活動更有意義”。
最近幾年,翠園中學相繼推薦了“具有飛行搜索能力的智能救生圈”,聚焦深圳雨水多、排洪難問題的“超能井蓋”等項目參加比賽。在校長韓冬青看來,是否具有原創性,是否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匹配,是衡量青少年科創作品的關鍵。
“對于高中生而言,有一些‘金點子’就夠了。完整地解決問題,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高中生沒有必要做這樣的高投入。”徐寧表示,“有了創新思維后,‘做出來’其實就不是很大的問題了。”
“我們也認為,比起作品的完整性和‘高大上’,科創項目是不是學生原創,有沒有從實際生活出發的思考、觀察和想法更重要。”韓冬青介紹,為了避免學生科創作品變成側重展示和呈現的“手工活”,學校通過校內外合作,邀請專業的科技公司把學生的創意落地實現。
“我們總是告訴學生,只要你敢想,就有人能幫你制造出來。關鍵是你有沒有創新思維和想法。”韓冬青說。
科創比賽如何引領科創教育
隨著越來越多的碩博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韓冬青也注意到,存在個別教師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包裝成學生作品參加比賽的現象。
成人的科研成果“下沉”到中小學科創競賽場,就出現了“小學生研究癌癥獲獎”“國家科研成果轉身變為中學生科技競賽作品”等亂象。
“這些‘代工’和‘背書’現象,顯然背離了青少年科創比賽的初衷。”鐘柏昌表示,青少年科創比賽最重要的是創意設計,而實現這些創意設計本身可能并不需要特別高深的知識和技術門檻。“青少年科創比賽應當旨在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讓青少年了解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帶來的變革,體驗運用科技改善學習和生活的價值,提高學習和鉆研科技的興趣。”
在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看來,面對“點子型”“突發奇想式”的青少年創新,科創比賽的作用應當是鼓勵、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內在興趣,從而能持續地深入下去,“不應該對青少年科創作品有過高期望,也要避免功利化的比賽導向”。
“比賽體現的評審取向和結果,不僅影響著人們對青少年科創教育的認識、評價,更牽動著千千萬萬參與其中的科創少年的‘科創夢’。”在韓冬青看來,科創比賽對科創教育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尤其要注意比賽的公平公正性,關注對青少年的影響。
當下,一些家長和學校將爭取青少年科創比賽名次作為科創教育的“成果”,余勝泉表示,應該正確看待各類科創競賽,比起選拔少數學生專注于各類比賽,學校更應該將科創教育納入常規教學活動中,讓每個學生都能接觸到、體驗到適宜的科創活動,“不應把科創教育只作為學校品牌運營之道,追求比賽成績的錦上添花”。
作者:本報記者 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