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些被“大數據殺熟”、被騷擾電話侵擾的日子嗎?信息收集太任性、個性化廣告滿天飛、侵權責任舉證難怎么辦?11月1日,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實施,這些個人信息保護的痛點、難點、吐槽點將被一一擊破。深晚記者了解到,針對廣大公眾的重大關切,剛剛通過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均給出了回應,相關問題有望得到破解。
個人信息滿“天”飛?
處理個人信息應取得個人同意
個人信息保護法緊緊圍繞規范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保障個人信息權益來構建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告知—同意”是法律確立的個人信息保護核心規則,是保障個人對其個人信息處理知情權和決定權的重要手段。
個人信息保護法要求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個人同意,個人信息處理的重要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重新向個人告知并取得同意。
同時,針對現實生活中社會反映強烈的一攬子授權、強制同意等問題,個人信息保護法特別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在處理敏感個人信息、向他人提供或公開個人信息、跨境轉移個人信息等環節應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明確個人信息處理者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不得以個人不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并賦予個人撤回同意的權利,在個人撤回同意后,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停止處理或及時刪除其個人信息。
敏感個人信息不明確?
清晰劃定和嚴格保護敏感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保護法將生物識別、宗教信仰、特定身份、醫療健康、金融賬戶、行蹤軌跡等信息,以及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列為敏感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嚴格保護措施的情形下,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同時應當事前進行影響評估,并向個人告知處理的必要性以及對個人權益的影響。這意味著公共場所,比如商場甚至小賣部等,隨意采集人臉信息不再允許。
個人信息保護法特別將不滿14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確定為敏感個人信息予以嚴格保護。同時,與未成年人保護法有關規定相銜接,個人信息保護法要求處理不滿14周歲未成年人個人信息應當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同意,并應當對此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
個人權利不明晰?
個人有權限制個人信息的處理
個人信息保護法將個人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的各項權利,包括知悉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和處理事項、同意和撤回同意,以及個人信息的查詢、復制、更正、刪除等總結提升為知情權、決定權,明確個人有權限制個人信息的處理。
同時,為了適應互聯網應用和服務多樣化的實際,滿足日益增長的跨平臺轉移個人信息的需求,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可攜帶權作了原則規定,要求在符合國家網信部門規定條件的情形下,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為個人提供轉移其個人信息的途徑。
此外,個人信息保護法還對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作了專門規定,明確在尊重死者生前安排的前提下,其近親屬為自身合法、正當利益,可以對死者個人信息行使查閱、復制、更正、刪除等權利。
對違法處理個人信息行為難處罰?
加大懲戒力度
個人信息保護法根據個人信息處理的不同情況,對違法處理個人信息的行為設置了不同梯次的行政處罰。對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輕微或一般違法行為,可由執法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對拒不改正的最高可處一百萬元罰款;對情節嚴重的違法行為,最高可處五千萬元或上一年度營業額百分之五的罰款,并可以對相關責任人員作出相關從業禁止的處罰。同時,個人信息保護法還專門規定,對違法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用程序,可以責令暫停或終止提供服務。(記者 王宇 林冬雯 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