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六個“中國航天日”。上午,2021中國航天日開幕式啟動儀式在江蘇南京舉行。本屆航天日的主題為“揚帆起航,逐夢九天”。啟動儀式上,我國首輛火星車名稱揭曉。
1
點燃星際探測“火種”
我國首輛火星車命名為“祝融號”
經過全球征名、專家評審、網絡投票等層層遴選,最終“祝融號”脫穎而出。
祝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尊為最早的火神,象征著我們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帶來光明。首輛火星車命名為祝融,寓意點燃我國星際探測的火種,指引人類對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續探索和自我超越。
這臺火星車不僅要承載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的任務,還會將它在億萬公里之外的所見所聞傳回地球。
火星車“祝融號”高1米85,重量達到240公斤左右。設計壽命為3個火星月,相當于約92個地球日。火星車將在火星上開展地表成分、物質類型分布、地質結構以及火星氣象環境等探測工作。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于5月登陸火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于去年7月23日成功發射入軌,今年2月10日順利進入環火軌道,2月24日進入火星停泊軌道,兩個月期間,環繞器科學載荷設備開機探測,獲取科學數據。預計今年5月中下旬登陸火星。
執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獨立開展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著陸巡視器主要包括進入艙和火星車。
2
多國掀起新一輪火星探索熱潮
去年7月,中國、美國、阿聯酋分別向火星發射了太空探測器,這也是人類太空探索歷史上的重要一步??v觀歷史,人類對于火星和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在奔向火星,一場火星探索熱潮正在掀起。
4月1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首個火星無人機“機智”號,在火星耶澤羅撞擊坑完成首飛,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地球以外的大氣層內完成動力飛行。
飛行成功后,“機智”號項目經理立刻撕掉了為首飛失敗而準備的應急演講稿。
不僅是美國,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在不斷推進探索火星的項目。2020年7月,中國的“天問一號”、美國的“毅力”號和阿聯酋的“希望”號先后升空。
今年2月,“毅力”號火星車成功在火星著陸,“天問一號”則計劃在5月到6月登陸火星。
此外,歐洲航天局也計劃在2022年發射火星探測器,而日本計劃在2024年向火星發射一顆探測器,并前往火星的衛星進行采樣返回。
事實上,人類的“探火”熱潮并不是最近才開始興起,早在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和美國就經歷了多輪博弈。
1962年11月,前蘇聯發射了火星1號探測器,但首次任務以失敗告終。
1964年11月5日,美國發射了水手3號探測器,但由于太陽能電池板不能展開宣告失敗。
二十多天后,美國再次發射了水手4號探測器,成功到達火星軌道,并為人類發回第一張火星表面照片。
1971年,前蘇聯的火星2號和火星3號探測器一起發射升空,但由于火星沙塵暴,先后與地球失去了聯系。
此后,美國的“機遇”號、“好奇”號和“洞察”號等火星探測器陸續奔向太空,為地球傳回關于火星的溫度、氣候、自轉周期等數據。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 李俊峰:上世紀90年代之前,火星探測的計劃主要是前蘇聯和美國的政治博弈,只要能拿到第一,能夠搶先占領領地,就不計成本。而上世紀90年代之后,世界各國探測火星,可能更多是考慮科研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3
巨大想象空間催生熱鬧“火星生意”
多國探索火星的熱潮為人類帶來了想象的空間,一些私人企業也陸續開始加入到這股浪潮當中。從火箭發射到資源開采,甚至是星際移民,未來的火星探索計劃將會呈現出怎樣的景象?
近日,科技狂人馬斯克在自己的推特上貼上了“火星之王”的標簽,引發關注。事實上,馬斯克已經不是第一次流露出對探索火星的興趣。
此前,他曾遭遇過連續3次火箭發射失敗的經歷,Space X一度面臨破產,最后孤注一擲,2018年火箭回收項目成功,獲得美國航空航天局15億美元訂單,死里逃生。
在Space X等國際商業航天巨頭的影響下,國內一些民營企業也看到了機會。2015年和2016年,藍箭航天和零壹空間先后成立。今年2月,零壹空間自主研發的亞軌道火箭成功升空。
除了發射航天器的“生意”外,太空的礦物資源也是趨使人類探索宇宙的原因之一。“好奇號”火星車探測資料發現,火星上存在礦脈。
在2020火星計劃中,美國航空航天局計劃再發一顆火箭,帶回由“毅力號”火星車保存的火星土壤、巖石樣本。
不過高昂的成本也勸退了不少企業。2012年,美國行星資源公司率先打出“擴張地球自然資源基地”的口號,開始著手“太空淘金”計劃,但2018年,該公司就因為資金斷裂而被收購。有著類似命運的還有美國深空工業等公司。
然而,人類對宇宙的好奇并沒有因此停止。近日,美國建筑設計工作室阿比布發布了一份設計規劃方案,計劃在火星打造一座可容納25萬人的星際都會,并將該城市命名為“女媧”。
概念視頻一出,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于“移民火星”的遐想。
這一計劃很快引來了“科技狂人”馬斯克的響應。就在當天,馬斯克發推特稱:“不到2030年,SpaceX的艦隊群就會到達火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茍利軍:對于行星挖礦以及火星移民更多的是商業宣傳的噱頭,要想真正實現,所需要的時間、技術,在一兩百年之內,我覺得是非常非常難以實現的。火星更多的是具有一些所謂的科學探索的價值,以及把火星當作一種航天能力的測試場。
4
遙遠太空近在咫尺
太空探索意義重大
不僅僅是火星,一直以來,世界各國都在開展各種各樣的太空探索計劃。太空探索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實際上,看似離我們遙遠的太空,卻關聯著全人類近在咫尺的生活。
方便面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而方便面包裝里的蔬菜包,就是源于“阿波羅計劃”中為航天食品研發的“冷凍脫水蔬菜技術”。
微波爐的誕生,也是因為在太空中需要加熱食物,但又必須避免明火。
為了滿足航天活動的要求,體積小、功能強的筆記本電腦應運而生。
購物條形碼更是航天技術的杰作之一,它最初是美國為整理其航天計劃不計其數的組件而發明的。
美國航空航天局從1976年開始,每年出版一本《衍生技術》刊物,如今已經累計刊登了1500多項可以商業化推廣的航天技術。
除了科技工業領域,太空探索還為人類醫療事業的發展打開了新局面。重癥監護病房就是航天技術帶來的重要醫學進步之一,它是應太空探索中對航天員進行健康監測的需要而誕生的。
從航天飛機燃料泵系統派生出的人造心泵,已經作為微型心室輔助泵,用于治療心臟病,它小巧的尺寸甚至能適應兒童患者。
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同樣離不開太空技術的加持。通信衛星帶來了世界通信體制的根本性變革。
氣象衛星的出現,能精確測量氣溫、降水量,監視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變化。
資源衛星用來勘測地球表面的森林,水力和海洋資源,調查地下礦藏和地下水源,觀察農作物,監視病蟲害和環境的污染情況。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周建平:航天承載的就是我們人類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探索發現新的科學知識、科學的真理,探索和發現新的資源,讓它為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服務的一個必然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