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湖南是全國水稻重要產區,進入9月,湖南2222萬畝中稻開鐮收割,農戶正在進行秋收,從空中俯瞰,滿眼金燦燦,豐收畫卷在綠水青山中展開。然而這樣山美水美的風景,對于過去不少地區的農戶來說,卻并不見得賞心悅目。
湖南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田塊“碎片化”現象普遍,導致耕作效率不高,機械化耕作受到限制,農民種田意愿下降,不少地方的田地出現拋荒現象。從2011年開始,湖南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因地制宜進行土地平整,開展“小田”改“大田”示范,進行田塊整治。
制定“拋荒清單” 不落下一塊土地
婁底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細碎產量低,土地拋荒嚴重。為了能讓每一塊土地都能長出糧食,當地下功夫整治拋荒。利用衛星遙感和無人機測繪,將任務分區責任到人,逐村逐戶逐丘排查,制定了精準的“拋荒清單”。制定好清單后,婁底以村為基本單元,將小丘農田列入土地平整范圍,并實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土地平整、機耕道路建設。同時,由村委會牽頭,將小丘田統一流轉,以村委會名義與農業合作社或種糧大戶簽訂統一流轉協議。
“小田”改“大田”,不僅讓老百姓米袋子鼓起來,錢袋子滿起來,站在景區高處,稻田、青山、河流、村落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小田”改“大田” 錢從哪里來?
在益陽沅江市草尾鎮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片,青翠欲滴的禾苗在風中搖曳,散發著勃勃生機。很難想象,這塊農田幾年前卻是當地農民最不想要的地塊。據介紹當時這里都還是小田塊,“里面的田埂、機耕道、排灌系統、水利系統都非常不方便,進水難,排水難”,一位種植戶說。
小田塊不利于大型農業機械作業,沅江市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智慧農業示范相結合,引進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1000萬元,整合財政資金500萬元,撬動社會投資500萬元,共計投入2000萬元,在草尾鎮上碼頭村建成智慧農業示范基地2000畝。
(總臺記者 李艷君 高媛 婁底臺 益陽臺 漣源融媒 沅江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