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淮安8月15日電(記者 張秋紅)8月14日,“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主題采訪團來到位于江蘇省淮安市大運河畔的河下古鎮,在這座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小鎮,古老的街巷依昔有著舊時的繁華景象。
歷史悠久 底蘊深厚
(資料圖)
河下古鎮位于淮安古城西北隅,形成于春秋末期,是淮安古城保存最完好的歷史街區。據了解,80%以上的民居是民國以前的磚木結構,清代以前的建筑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至今整個街區仍保持著明清時的建筑風格。
據介紹,明清時期,朝廷特派鹽運使駐于淮安河下,主管鹽政,并分巡各鹽場。沿海各地所產的淮鹽全部運到河下,經檢驗抽稅后再分運各地銷售。因此,河下當時是淮安的重要商埠。運河文化是推動河下古鎮發展的重要根源,鹽業文化是促進古鎮發展的深邃源泉。
據記載,當年河下有108條街巷、44座橋梁、102處園林、63座牌坊、55座祠廟。河下每一條街巷,每一座橋梁,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淮安實施河下古鎮保護性開發,建成了“河湖相間、兩街一坊”連片景區。依托古運河和蕭湖天然水景,在古鎮北側疏竣長約1300米的老市河,引運河之水經老市河和城河入蕭湖,實現古鎮四水環繞的水鄉風貌。
進士之鄉 名人輩出
運河之水不僅滋養了河下古鎮,也哺育了一批歷史人物。據介紹,河下是全國罕見的進士鎮,僅明清兩朝就誕生了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140名貢生,且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齊全”。
河下歷代名人輩出,有漢賦大家枚乘、枚皋,巾幗抗金名將梁紅玉,經學大學閻若璩,彈詞作家邱心如,帝師宰相汪廷珍,抗倭狀元沈坤,更有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
如今,在河下古鎮,沈坤狀元府等景區成為游客熱門的打卡地。沈坤狀元府由狀元樓、老宅區、習武區、向學區、園林區和紀念區六部分組成。六大區域各具特色,狀元樓古樸典雅;沈家老宅盡顯江南民居青磚黛瓦、雅素明凈特色;習武區再現了練武布陣之壯觀;向學區是沈家的私塾,沈氏的后代在此接受啟蒙;園林區寫意山水、曲徑通幽;紀念區為沈家祠堂,供奉著沈家曾祖五服內的祖先牌位。
百年字號 仍續繁華
河下交通的便利和經濟的發達,吸引了八方富商,使之迅速成為明清僑民商賈的聚居地。人聚則商興,因此,在河下誕生了很多特色老字號。現今的河下湖鎮,由一條約5公里的石板街貫穿組成,沿街踏行,一座座百年老字號,在造型獨特典雅的燈籠、店旗、老牌匾的映襯下,重現千年古鎮昔日的繁華與古樸。
“文樓”是這條街上的百年老字號,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登臨文樓,可觀賞湖光水色,常為文人學士聚會之所,故由此得名。文樓飯店歷經二百年,以神韻傳奇的飲食文化獨占鰲頭,現已成為古城正宗“淮揚美食”的形象品牌。
淮安茶馓是淮安地方土特產之翼,淮安茶馓制作始于唐代,興于清代。清咸豐五年,茶馓名師岳文長改進了茶馓制法,其茶馓作工細如線,環環相扣,絲絲相連。如今,在河下古鎮,“岳家茶馓“仍是最具代表性的百年老店,行人、游客紛紛駐足品嘗。
岳家茶馓店內師傅正在制作茶馓。中國青年網記者張秋紅攝
這座煙雨芳華掩映下的古城,趟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積淀出如今模樣的古鎮河下,昔日的繁華依然輝映著這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進士之鄉”。
來源: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