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坐在家中戴上眼鏡就能以360度全景視角沉浸式體驗一場演唱會;“井上看清井下”,礦山數字化平臺應用助力智能化采礦;聯網路燈、芯片垃圾桶、人臉識別攝像頭,萬物互聯讓城市治理更智能……2023年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5G“黑科技”頻頻亮相。從賦能千行百業到走進千家萬戶,5G這個新引擎正加速從“建得好”邁向“用得好”。
從2019年6月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至今,我國5G商用已經走過了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293.7萬個,占全球60%;5G網絡覆蓋所有地市級城區、縣城城區;5G應用已經融入60個國民經濟大類,應用案例數累計超5萬個。4年來我國大力推進5G產業發展,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網絡覆蓋能力持續提升,融合應用不斷拓展,數字化發展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萬物互聯、數據互通,信息通信業是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支撐的基礎設施,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行業。無論是讓全球最豐富的數據資源暢通循環,還是充分發揮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雙螺旋,離不開5G通信這個“底座”。我國在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上不斷發力,為數字經濟發展構建起良好生態系統,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創造了豐厚土壤。從“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領”,跨越式發展的背后,是強大的國家能力和制度優勢,這將有助于我國占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
5G具有高速率、超大連接、超低時延三大特性,可以有效支撐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應用。數據傳輸容量和時延是很多技術應用落地的限制因素。比如遠程操作精密手術,由于手術過程需要處理很多突發情況,就必須要求數據傳輸及時高效;再比如無人駕駛技術,需要傳輸海量數據,先進通信技術的支撐至關重要。如今,我國5G發展已正式進入產業升級、融合演進的“下半場”,將以強大的網絡連接能力,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向實體經濟滲透,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要時不我待,快人一步,將5G應用做深做廣做精,催生更多業態創新成果。從5G覆蓋來說,還需要繼續夯實網絡基礎,加快推進5G網絡和千兆光網建設部署,持續提升農村及邊遠地區5G網絡覆蓋水平,提供更好更優的電信普遍服務;從5G技術演進來說,還需要加快核心技術創新,加強5G增強技術研發,加快毫米波、輕量化模組、高精度定位等技術和產業發展,積極探索6G潛在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標志性成果;從賦能實體經濟來說,還需要深化融合應用,加快打造“5G+工業互聯網”發展升級版,深化在礦業、電力等重點領域的融合應用,探索在農業、文旅等潛力領域的創新應用,促進信息通信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
有這樣一組數據對比意味深長。截至2022年底,我國5G移動電話用戶達5.61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比例達到33.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75倍,這意味著5G在全球的發展才剛剛開始,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以5G發展撬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定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新動能。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