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在我們生活的這顆蔚藍色星球上,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綿長的海岸線上,點綴著一個又一個港口城市,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以領跑全球的水產養殖技術,將一片片藍色區域,變成一個個“藍色糧倉”。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穩居世界第一漁業大國,養殖水產品占到全世界養殖產量的60%以上。海洋漁業也探索出了一條產業發展與生態環保相結合、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向海洋要食物,我們的“中國飯碗”會有多豐富?“藍色糧倉”如何建設?現代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里都有啥?漁業種質資源樣本如何高質量保存?我們又培育了哪些新品種?壯大海洋漁業種質資源對“中國飯碗”有多重要?一問到底↓
(資料圖)
鮑魚為何要“北上避暑 南下越冬”?
在海洋中,貝類遍布江河湖海、種類眾多,有的人認識海洋中的貝類,是從一串串貝殼風鈴開始的,有的人是從餐桌上的美食開始的,一盤鮮香美味的蛤蜊或鮑魚配上夏日的晚風,最愜意不過了。最近一段時間,福建省連江縣的漁民們十分忙碌,因為那里有12億粒的鮑魚,等待著被運到北方,而到了冬天它們還要再南下。生活在大海里的鮑魚為何要季節性搬家呢?
近日,在連江縣苔菉鎮東洛島附近海域的鮑魚養殖平臺上,連江漁民忙著將12億粒鮑魚運到山東、遼寧等地避暑度夏。
工人們以人工接力的方式將鮑魚養殖網箱從海里打撈、裝箱,轉移到??吭诟浇S虻孽U魚活水運輸船中。接下來幾天,這些半成品鮑魚將在工作人員的精心呵護下,開啟新一年的“避暑度夏”之旅。
養殖鮑魚對水溫、水質及海域環境都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為提高養殖成活率,拓展養殖空間,連江通過采取“南鮑北養”的鮑魚養殖方式,即每年夏天之前用活水運輸船將鮑魚運送至山東榮成避暑,11月份,再運回到家鄉海域過冬。
連江縣后灣村漁民 吳章瑜:現在南方的水溫在升高,漁排養殖密度高,在這里度夏會很危險,所以全部移到北方去。北方現在水溫低,相對比較安全。鮑魚放在水溫低的地方可以吃菜,成活率也高了,重量也重了,對漁民來說合算一些。
連江漁民摸索出在夏季將鮑魚搬到北方避暑的新路子后,鮑魚夏天的存活率從40%提高到了80%以上。通過一來一回的南北轉場,還能降低夏季南方臺風和赤潮給鮑魚養殖帶來的風險,同時,也滿足了南北兩地的鮑魚市場需求,確保鮑魚價格穩定。
如何避免鮑魚在北上南下的“旅途”中損耗?
“南北接力”模式提高了鮑魚養殖效率,但是據當地漁民們介紹,鮑魚北上南下的“旅途”,僅單程就需要約80小時,這么長的時間,如何避免鮑魚在途中發生損耗呢?
據了解,連江縣今年有7億粒半成品鮑魚和5億粒綠盤鮑幼苗將在六月中旬之前,通過陸運及海運兩種方式前往山東榮成、遼寧大連等地下海養殖。其中,絕大多數鮑魚將通過大型活水運輸船進行運輸。
連江線后灣村漁民 吳永壽:我們這兩艘船是專業的鮑魚運輸船,是為鮑魚運輸而專門設計的。里面水循環系統跟其他的活水船都不一樣,它是噴淋式的,這樣水流更均勻,而且換水量更大。另外一個就是“溶氧量”,我們專門配套了空氣壓縮機,直接強制性往水里加氧氣,到惡劣的時候我們還加了一定的純氧。
近年來,連江鮑魚產業正呈現跨越式發展,成為連江人民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據統計,去年全縣鮑魚養殖面積達2.2萬畝,產量達5.42萬噸,產值約65億元。
耕海牧漁 如何打造“藍色糧倉”?
福建的鮑魚開啟了北上之旅,還有一批白蝶貝苗要茁壯成長了。在位于海南省樂東縣的海上養殖平臺,一批白蝶貝苗被投放入海,進行海洋生態系統修復。耕海牧漁,海上養殖平臺又是如何打造“藍色糧倉”的呢?
漁網上密集分布的就是白蝶貝苗,海上養殖平臺的工作人員對白蝶貝進行試驗投放。白蝶貝是國家二級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作為南海特有的珍珠貝種,此前這里的白蝶貝數量逐年減少。此次試驗投放了1萬枚左右白蝶貝苗,未來,還計劃在養殖平臺大量投放,完善周圍海洋生態系統。近年來,樂東縣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現代智慧海洋牧場。在進行深海養殖的同時,注重生態養護和修復,不斷加大人工魚礁的培育,給海洋生物提供優質棲息地,同時開展增值放流和生態修復,養護好海洋生物資源。
海上養殖平臺負責人 林才喜:截至目前,投放了15300空方的人工魚礁,主要是為了修復海洋生態,優化海洋環境。給魚、蝦、藻、貝、參等提供了立體生態基地。今年我們已經投放了10萬尾魚苗,預計年底將產出300萬斤的漁貨,價值將達到9000萬左右。
現代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里都有啥?
說到海產養殖技術的不斷突破,有一個地方不能不提,那就是位于青島的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它是我國迄今投資規模最大、保存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那么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呢?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海洋漁業生物資源庫研發中心副主任 徐東: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的活體庫,主要保存著魚類、蝦類還有貝(藻參)類的活體。我們還以檔案館群體庫的形式,來保存各種魚蝦貝的標本。從1946年到現在的標本都有收集保存,收集的時間尺度上是比較悠久的。
2021年10月28日,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揭牌運行。目前資源庫已收集保藏各類海洋漁業生物資源樣品14萬余份。
漁業種質資源樣本如何高質量保存?
珍貴的漁業種質資源樣本,比起植物種子保存難度更大。那么在種質資源庫里,這些樣本是如何進行高質量保存的呢?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海洋漁業生物資源庫研發中心副主任 徐東:我們有國家首個海洋漁業生物全自動化超低溫冷庫,同時也是國家目前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海洋漁業生物基因資源保存庫。目前,我們這個保存庫保存的容量可以達到40萬份,可以滿足資源庫5到10年的一個儲存(保存)計劃。目前這里面保存的主要是海洋漁業生物的遺傳信息資源,包括DNA、RNA等等。由于這些樣本對保存環境溫度有非??量痰囊?,所以超低溫冷庫的保存溫度常年設置在零下80℃。
漁業種質資源庫里培育了哪些新品種?
水產種質是水產育種科技創新、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基于種質資源庫的種質,我國科學家們培育出了哪些漁業新品種呢?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海洋漁業生物資源庫研發中心副主任 徐東:咱們國家目前海水魚選育的新品種一共有18個,我們黃海所主導的新品種一共有8個。我們黃海所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新品種就是大菱鲆,也叫多寶魚。
我國30多年前從英國引進的大菱鲆,在科學家們長達7年技術攻關后,我國大菱鲆的養殖量已經占到全球養殖總量的80%以上。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種質資源與工程育種研究室副主任 欒生:這是一個中國對蝦的標本,中國對蝦又稱為東方對蝦。中國對蝦是我們本地的一個野生種,它的肉質非常鮮美,生長速度也是非???。那么在中國對蝦上已經培育出了6個新品種。
建所至今的70多年間,黃海所共育出28個漁業新品種。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實現了人、環境、設備、樣本的互聯互通和全流程信息可追溯,讓各種珍貴的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得以安全保存與可持續開發利用。
發展漁業種質資源對“中國飯碗”有多重要?
水產種質保障水產品供給,是支撐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芯片”。那么建設一個規模龐大、系統完備的海洋漁業種質資源庫,壯大海洋漁業種群,對于端牢“中國飯碗”究竟有多重要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松林:我國是一個種質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這些種質資源以前都散落在江河湖海中,其中蘊藏著很多優異的基因資源,建設海洋漁業種質資源庫是進一步挖掘種質資源、保護優異種質資源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平臺。
水產養殖業是保障我國食物安全的重要產業,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80%來自水產養殖。2021年我國的水產養殖產量接近5400萬噸,其中魚的養殖產量為2800萬噸,而育種技術是發展水產種業的關鍵。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松林:在過去30多年,我國的水產種業取得了良好進展,發展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培育抗病高產優質的水產新品種成為我們的重要攻關目標。近幾年來,我國在現代生物育種技術方面取得長足進展,一些新的分子育種技術,比如說抗病基因的選擇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等,都有成功應用。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