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數據領域盛會在本周接連召開。4月24日,第四屆聯合國世界數據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辦,國內外嘉賓共商如何以“數據之治”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緊隨其后,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于27日在福建福州舉辦,深入展現數字中國建設的生動實踐和發展經驗。
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繼續保持10%以上的高增長率,占GDP比重提升至41.5%。得益于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實施的網絡強國戰略和國家大數據戰略,我國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持續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作為國民經濟“穩定器”“加速器”的作用越發明顯。
當社會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邁向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基礎性資源、重要生產力和關鍵生產要素。業界形象地將數據稱作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數據的流動帶動技術流、物質流、人才流、資金流,就像石油的燃燒可以產生動力并帶來價值。與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相比,數據具有可復制、非消耗、邊際成本接近于零等新特點,打破了自然資源有限供給對增長的制約,對其他生產要素的放大、倍增作用不斷凸顯。有研究表明,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將增長0.5%至0.62%。用數據決策、用數據治理、用數據創新,日漸成為各國普遍共識和積極行動。
目前,我國數據規模呈現指數級增長,數據顆粒度越來越細,數據生產主體日益多元,數據需求更加旺盛。但由于數據要素還屬于新事物,對其市場化配置規律的認識仍處于探索期,數據的價值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釋放。與世界數字經濟強國相比,我國數字經濟還面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數據這個關鍵生產要素要發揮更大作用。
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是關鍵。2022年年底,“數據二十條”正式發布,對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基礎制度作出頂層設計。未來,我國將加快構建“1+N”的數據要素基礎制度體系,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和行業開展數據要素流通使用先行先試,統籌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和場內場外相結合的數據要素市場體系。近期,武漢市、煙臺市等相繼發布數據要素相關政策,廣東省正研究推動將數據生產要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政策出臺加速,產業供需共振,無疑將加快數據要素市場紅利釋放。
數據流動起來才有更大價值。高速、可靠和強大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座。近年來,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進一步暢通數據信息流動“大動脈”,要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光纖網絡擴容提速、5G商用部署和規模應用,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我國擁有的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產業體系優勢以及10.67億人的全球最大網民規模,為數字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創造了無限想象空間。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創新應用,要牢牢牽住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并充分發揮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據合規高效流通使用,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持續提升數字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數據無處不在,數據隨時產生。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高質量數據要素“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數字經濟將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等方面,釋放出更加強勁的動能。 (熊麗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