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發動機、太空電梯、外骨骼機器人、“鋼鐵螳螂”……電影《流浪地球2》用精彩的視效呈現出“大開腦洞”的場景。
“你們盡管想象,我們負責實現?!碑斨袊こ處熡龅健坝钪嬗唵巍?,他們憑借超凡的“中國智造”,讓科幻之光照進現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鋼鐵螳螂”:應急救援領域的多面手
“2021年國慶期間,我第一次到徐工《流浪地球2》項目組實地報到,當時并沒有意識到,接下來經歷的事情會成為記憶中的珍寶?!毙旃ぜ瘓F《流浪地球2》現場執行人員季傳良回憶道。
34歲的季傳良負責調度徐工集團在電影《流浪地球2》拍攝現場的車輛,每天依據指令,安排具體操機手執行布景任務。
“收到。徐工某某型產品到達指定位置?!边@句話季傳良每天要在對講機中重復聽很多遍,這讓他覺得既踏實又驕傲。
作為劇組的工程機械設備合作方,徐工集團以起重、土方、道路、高空、環衛、安全與應急救援等成套化設備保障方案,成為電影中的特殊“演員”。
徐工集團《流浪地球2》項目負責人馮若宇介紹,徐工集團先后投入42款61臺主機設備、400多套零部件及車間道具、61套三維模型、319名工作人員,從設備、人員、物流、現場執行等多方面為《流浪地球2》做好資源配置和保障。
“想象力快趕不上現實了!”《流浪地球2》導演郭帆這樣形容自己在現場看到徐工集團“鋼鐵螳螂”時的感受,這個在郭帆眼中如同“變形金剛”般的裝備,是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步履式挖掘機。
擁有4條支腿、4個獨立電機、18個液壓油缸,“鋼鐵螳螂”可以在沼澤、山坡、隧道等各種環境下工作?!盁o論是2.4米的垂直障礙、寬4米的溝,還是2米深的水、45度的斜坡,它都可以如履平地,目前主要應用在應急救援領域。”馮若宇告訴記者。
除了“鋼鐵螳螂”,影片中許多可行駛、可作業、可變形的“地球聯合政府”機械設備,以及“無人駕駛水平運輸車”,都出自徐工集團。除此之外,徐工基于高寒、高熱、高海拔等復雜的應用場景,圍繞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方向研發的數十項創新成果成功運用于《流浪地球2》,無人駕駛和新能源的設備占總體設備的三分之一以上。
“外骨骼機器人”:正在走進日常生活
“太空電梯墜落,身著外骨骼機器人的救援人員忙著搬運物資、抬傷員?!?1歲的王昕已經在電影院“刷”了兩次《流浪地球2》,看著自己設計的產品出現在大銀幕上,還是難掩激動之情。
王昕是上海傲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機械工程師,此次傲鯊智能為電影《流浪地球2》提供了上肢、腰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9套產品?!拔覀兊漠a品外觀很符合電影的科幻感,除了‘參演’影片,也在幕后幫助劇組搬運物品,減輕工作人員負擔。”王昕告訴記者。
傲鯊智能是一家基于外骨骼技術平臺的機器人科技公司,創立于2018年。創始人徐振華表示,公司創立之初的目標就是開發出適合普通大眾的外骨骼產品?!拔覀兿M芤愿畠r、更親民的方式,讓外骨骼機器人應用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p>
科幻電影中,普通人在外骨骼機器人的“加持”下變身“大力士”。現實生活中,外骨骼機器人已經在汽車、航空、電力、礦山、銀行、建筑等豐富的場景落地?!安粌H在工業方面有廣泛應用,外骨骼的應用范圍也逐步擴展到民用領域,包括康復醫療、戶外運動等方面?!毙煺袢A說,“將來我們可能人手一臺外骨骼裝備,就像買手機一樣?!?/p>
徐振華說,在傲鯊智能,“80后”的自己已經是“老”員工了,研發人員清一色是像王昕這樣的“90后”?!按蠹叶际怯锌苹们榻Y的人,從小看過的內容會潛移默化地對設計思路、靈感產生影響,這種科幻的精神和思想我們想堅持下去?!?020年6月加入傲鯊智能的王昕,已經參與了第三代、第四代外骨骼機器人的開發。
這個年輕的團隊在取得突破的同時也不斷經歷著探索和失敗?!坝洸磺辶耍蟾攀×宋辶我陨?,報廢件至少有十幾箱?!毙煺袢A坦言,為了做精做好產品的同時降低成本,團隊并未采用國外已有的半成品,而是選擇從底層設計開發,自主研發編碼器系統、減速機系統等。
“為了實現低成本化、輕量化、國產化,我們付出了很多,但是也離我們最初的目標越來越近?!毙煺袢A說,“外骨骼機器人應該更小、更輕、更生活化,就像普通的電動工具一樣,讓所有人都用得起?!?/p>
“人造太陽”:讓聚變能源點亮萬家燈火
如果有一天人類真的要失去太陽,我們靠什么能量維持生存?電影《流浪地球2》中,人類計劃給地球安裝上萬座巨大的行星發動機,推著地球去“流浪”。
“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依靠的是聚變技術?!敝泻思瘓F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項目(JUNA)首席科學家柳衛平介紹,核聚變反應是將兩個原子核重新結合,生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的過程,從而產生巨大的能量。
“這在理論上可行,但聚變反應的發生很復雜,需要極高的溫度和極強的壓力,反應條件較為苛刻?!绷l平說,當前更容易實現的可控核聚變技術,為輕核聚變。
自1985年起,為驗證聚變能利用的可行性,全球主要核能國家加入“ITER計劃”,聯合建造能產生大規??煽睾司圩兎磻膰H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就是利用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通過核聚變在地球上生產能源,實現人類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供應夢想。
中國于2006年正式加入“ITER計劃”。近年來,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和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等裝置不斷實現技術突破。2022年,由中核集團牽頭研發的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HL-2M)實現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1兆安),創造了中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人造太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我們將從一組組數據測量、一次次實驗驗證、一個個部件研發著手,研究受控核聚變,讓聚變能源早日點亮萬家燈火。到那時,很多裝置都可以使用清潔高效的聚變能源,甚至可以開著聚變動力飛船,在太空自由翱翔?!绷l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