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節期間,北京“冰立方”沸騰了!
數據顯示,除夕至正月初六期間有近4000人來到“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中滑冰、體驗冰壺。新春佳節在冬奧場館感受冰上運動魅力,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資料圖片)
作為世界上首個“雙奧之城”,北京自2008年奧運會后,就在積極探索場館的賽后轉型。后冬奧時代“遺產”正在帶動更多北京市民群眾參與冰雪運動,也為北京雙奧之城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五棵松體育中心、國家體育館、首都體育館……這些冬奧會場館,在北京冬奧會閉幕之后,都已經面向公眾開放了,成為目前著名的“打卡”勝地。
北京冬奧會在場館的前期規劃建設中,最大化利用了現有場館和設施,盡可能減少新建場館。如變身“冰立方”的原“水立方”國家游泳中心,變身“冰之帆”的國家體育館,變身“冰凌花”的五棵松體育中心,變身“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
北京冬奧會后,這些場館將充分利用奧林匹克品牌價值,進一步傳承和利用好冬奧場館遺產,使其承擔體育場館、賽事承辦及大型文化演出活動功能,實現場館的反復利用、綜合利用、長久利用。
冰上運動中心,位于國家游泳中心南廣場的地下,現場設有一塊1830平方米的標準冰場和這塊目前正在籌備當中的包含四條標準賽道的冰壺場,整體運營面積達到8000平方米。
當年,國家游泳中心用了近兩年時間,在2019年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水冰場館的轉換,以“冰立方”的身份承接了冬奧會冰壺賽事活動,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座水上項目和冰上項目可同時運行的雙奧場館。
據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運營專員齊子楠介紹,冰上運動中心在去年8月1日-6日試運營階段,共接待冰雪體驗者1200余人次。
除了冰立方,曾作為北京冬奧會的其他場館也投入了使用之中。去年4月,國際滑冰聯盟(ISU)已正式宣布卓越中心落戶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將成為世界滑冰運動的國際交往中心、培訓中心、訓練中心。去年7月,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則面向公眾正式開放。
不僅京張地區,如今的首鋼園,谷愛凌、蘇翊鳴先后奪冠的首鋼滑雪大跳臺在去年夏天已經正式對外開放,并成為北京市民喜愛的“網紅打卡地”。此外,位于首鋼滑雪大跳臺下的北京首鋼園香格里拉酒店也在賽后成為一處新的休閑消費場所。該酒店在保留原有工業文化風貌的基礎上,結合鋼制中國紅旋轉樓梯、飛鳥裝置、電廠酒廊,如今這些都已成為市民拍照打卡地。
“北京冬奧會從場館規劃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每一個場館賽后利用問題,將賽時需求與賽后用途很好結合起來,統籌規劃,同步設計到位,有效降低成本。早在賽前四年,我們就超前謀劃場館賽后利用,制訂多版《場館遺產計劃》。在國際奧委會指導下,所有競賽和主要非競賽從2018年起,就開始謀劃場館賽后利用,陸續制訂多版“一館一策”的《場館遺產計劃》,統籌考慮賽時需求與賽后用途,全面系統謀劃賽后利用,從體育賽事、大眾健身、訓練培訓、公益計劃、商業運營等多方面系統規劃場館賽后利用,并根據實際運行不斷深化完善。 ”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遺產管理處處長劉興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2023年2月1日,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成功舉辦一周年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上,《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賽后遺產報告》(以下簡稱《賽后遺產報告》)和《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賽后可持續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對外發布。
《賽后遺產報告》分為冰雪運動普及發展、場館賽后利用、冰雪產業發展、主辦城市發展、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傳承奧運文化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等7個篇章。重點總結了賽后一年來,國家和主辦城市在傳承和利用好冬奧遺產成果的積極實踐。
《可持續發展報告》分為可持續性管理、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推行可持續采購、促進區域發展、加強公眾參與、可持續性遺產7個章節,系統總結了北京冬奧會籌辦和舉辦全過程中綠色低碳可持續工作的開展模式和工作成果,包括持續推廣普及冰雪運動,帶動城市和區域高質量發展,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發展思路、規劃和主要措施。
北京冬奧會為中國冰雪產業的繁榮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冰雪旅游業進入了快速增長期,2020-2021雪季冰雪旅游人數2.3億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900億元。
隨著冬奧場館賽后運動場地、設備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冰雪產業市場的經濟效能也在繼續不斷釋放。在利好政策引導下,大量投資涌入這一新興產業領域。根據《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今年底我國將建成滑冰館650余座、滑雪場800座,截至2025年冰雪產業總規模有望達到萬億級。
冬奧會場館未來還將注重哪些方面的利用開發?
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遺產管理處處長劉興華表示,首先是積極申辦舉辦高水平賽事,真正通過一些高水平賽事,帶動大眾賽事、全民健身和地方發展。其次是全面向公眾開放,除了競技賽事外,冬奧場館更重要的是為大眾體育休閑健身提供服務,所有競賽場館要全部面向公眾開放。此外,冬奧會場館還進行四季運營,加快發展區域特色旅游休閑、山地度假、戶外運動等產業,實現冬奧場館的四季持續運營。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郭雍皓 于洋
圖片由千龍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