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這個春節,當我們踏上回家的路、收到遠方的禮物、吃到家里的團圓飯……這些習以為常的生活背后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守護。從今天(1月25日)起,新聞頻道推出系列觀察報道《傳感中國》。在報道中,我們將借助安裝在智能制造裝備上數以百萬的傳感器,以全新的視角和技術手段,帶您感知平常背后的不尋常。今天我們就跟隨藏族小伙夏加拉布開啟回家的旅程。
重慶北站,春運期間,平均每天發送旅客約10萬人次,家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小伙兒夏加拉布登上了當天最早開往成都的智能復興號列車。
短短77分鐘的車程,列車將經過地質極不穩定的山區,平均每3分鐘鉆過1個隧道。這一瞬間,對時速350公里的列車來說,面臨著巨大挑戰。隧道內的空氣受驟然擠壓,釋放出強烈的氣壓波沖擊列車,然而此時,為何車內的乘客卻幾乎毫無察覺呢?我們解構了這一瞬間,發現了列車平穩度過的秘密:軌道上存儲了定位信息的盒子,它時時與列車通信,提前2秒讓列車得知前方進入隧道。藏在車體頭部的傳感器感知壓差變化,指揮進風、排風閥門瞬間關閉,讓車內氣壓不受外界變化影響。
(相關資料圖)
而黑暗隧道內的快速行駛,肉眼無法識別的細微安全隱患,也正是靠著監測著車輪、軌道的傳感器自動預警排除。
回家的第二程路,夏加拉布登上了大巴車,駛上雅康高速。這是一條圓了甘孜地區人民高速公路夢想的云端“天路”,它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快速攀升,135公里的路程要經歷2000米的高差,跨越7座特大橋。
橫跨大渡河的興康特大橋建設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帶、復雜風場環境下,然而卻能夠讓設計時速達到高速公路等級的每小時80公里,投運4年多日夜車流不息,橋是怎么抵御自然帶來的安全挑戰呢?
我們隨著夏加拉布乘坐的大巴,發現了橋的“守護者”:當大巴駛上橋面,車輪給大橋帶來以毫米為單位的細微抖動,讓這輛大巴成為了幾百公里以外,監控屏幕上的一個跳動的波點。
這一瞬間,橋面稱重系統開始稱重,主梁各部位的傳感器收集橋面振動頻率、幅度數據,信息融合歷史數據,系統計算出了大橋當下和未來的承載能力。同時,感知環境危險的傳感器監測著地動、風吹等細微變化,在分秒間、方寸內守護著大橋的安全。
不僅僅是這一座橋,四川省的143座橋梁、隧道、超4.2萬條高速公路、500多條航務海事、超13萬路公交出租、軌道交通都被時時精確關注。關注著屏幕的還有聯合辦公的交通執法、建設、應急、導航等部門。24小時的堅守,只為人們平平安安的回家路。
春運期間,每天都有超4000萬人次像夏加拉布一樣奔波在回家的路上,一輛輛客運列車飛馳,搭載著數千萬的傳感器每30秒刷新一次數據,悄然無息地陪伴人們跨越千里。
山嶺間不斷延伸的公路上,一輛輛收納了鄉愁的大巴車穿行于橋梁、隧道間,一個個傳感器編織成一張精密周全的安全網守護著每一個出行的人。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