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標識。
在杭州,有許多微型圖書館,她們有的建在小區,有的坐落在山村,她們有特點、有個性,她們像毛細血管一樣,延伸在杭州的各個角落,滋潤著居民們的生活。這些就是杭州鄰里圖書館。
有圖書館,就有“館長”,每個“館長”從公共文化服務的享受者轉變為參與者、提供者和創造者;有圖書館,就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在服務左鄰右舍、組織閱讀分享活動、轉借圖書的過程中,社會力量更起到以點帶面、串珠成鏈的閱讀推廣作用。
以書為媒,打破鄰里社交壁壘,重塑與增進鄰里關系;因書結緣,收獲的不僅是知識,還有鄰里間的情誼與溫暖。
在打造“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的道路上,每一分力量都被調動起來,每位閱讀者都沉浸到書香中去,“全民閱讀”那最后一公里,就會被打通、更順暢。
米粒生活圖書館:家門口的成長空間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金都華府小區里,總有一盞最明亮的燈為居民們點亮,這就是小區里的“米粒生活圖書館”。
下午四點,在圖書館的一角,78歲的朱爺爺正安靜地看當天的《參考消息》,他說最近比較關心俄烏的國際局勢,每天都要把報紙翻一遍。
朱爺爺是紹興人,來杭州定居已經7年了。每天午休結束就來米粒生活圖書館,看看報紙雜志。下午5點孫女放學的時間到了,就去接孫女。“這真是個好地方。每天除了照顧孫女,還有個去處。有報紙看,有書讀,對我們老年人也很友好。”
下午4點之后,到“米粒”來的孩子們多了起來。他們大多由爺爺奶奶帶著一起來,挑一些繪本,有留在圖書館看書的,也有借回家看的。
施先生照例接了孩子放學,到圖書館來。兩個孩子放下書包就挑了一本繪本在角落里看起來。施先生在書架上選了許久,挑了兩本《植物大戰僵尸科學繪本》。“我借這兩本,我自己在電腦上操作了。”他沖著正在忙的管理員說。得到管理員首肯,他熟練地完成了借閱手續。
施先生是全職爸爸,此前是做心理咨詢和研究工作的。如今他全心全意在家照顧兩個兒子,同時也做一些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和思考。
對于孩子的閱讀內容和習慣的培養,施先生有自己的理解:“從他們出生到現在,我堅持每天晚上睡覺前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我相信閱讀的習慣是可以培養的,閱讀的方向是需要引導的,閱讀的效果是要靠量的積累的。”施先生坦言,雖然自己也在給孩子買書,但借來的書利用率會更高。
“米粒生活圖書館,就在小區里,首先它方便,我只要想就能來。更重要的是,這個圖書館雖然小,但與杭州圖書館打通,相當于擁有了整座圖書館。它創造了閱讀的氛圍、環境,自然就能吸引更多的人來閱讀。”施先生借書的頻率為每周一次,他相信無論是閱讀的人還是圖書館的影響力,都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們要做小區里最亮的那盞燈。”米粒生活圖書館主理人李敏2018年創建這家小型圖書館,初衷就是為了滿足女兒看書的樂趣,“圖書館起名‘米粒’就是因為這個圖書館雖然小,但很有營養。”
不久之后,米粒生活圖書館與杭州圖書館攜手,成為鄰里圖書館的一員,“當時我好好整理了全部的書籍,又引入了杭圖的資源。”李敏介紹說,她花了一周時間在杭圖里挑了3000多冊圖書,以繪本為主,也有青少年讀物,還有小說、養生食譜等,考慮到了多個受眾群體。此外,“米粒”還定期召開閱讀分享會,有中文的有英文的。小區里一位外國朋友主動要求加入分享會,定期帶著孩子們讀書。一行短短的詩,一本五彩斑斕的繪本,都是孩子們快樂的源泉。
“我們圖書館的書與杭圖說好了,做定期更換,既讓圖書資源流轉起來,又可以讓更多人在家門口讀到書。”“米粒”運行這四年來,也并不一帆風順,當有波折時,是一直支持“米粒”的朋友們給了她力量。
現在,“米粒”成為社區居民越來越離不開的場所,許多成年人的活動也被安排在這個小小的空間里。
“家門口的成長空間。”也許這就是“米粒”成長的意義吧。
孝愛圖書館:城市閱讀的“毛細血管”
鄰里圖書館,除了小,還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就如位于丁蘭街道東林橋社區遠洋香奈小區的“孝愛圖書館”。
這是一間以“孝愛”為主題打造的家門口的圖書館。進門便是一個走廊,走廊一側墻面掛畫選擇傳統書法裝飾,意境滿滿。
來到二樓,大量的玻璃窗,明快的綠色即刻映入眼簾,更有隨處可見的孝愛圖徽,設計的初衷便是為讀者打造一個明亮舒適的閱讀空間,當讀者覺得眼睛疲憊時,可以抬頭看看窗外的景色,放松身心、緩解疲勞。
丁蘭街道是著名的孝子、東漢二十四孝之一丁蘭的故鄉。“在家門口打造了這座孝愛圖書館,也是傳承丁蘭的傳統文化。”圖書館負責人說。
因書而聚。今年5月益米之間公益組織作為第三方開始運營圖書館。以“孝愛”為核心,以社區閱讀空間為橋梁,圖書館將社區居民與政府、非政府資源相互鏈接,讓優質的公益服務通過書籍和特色活動傳遞給該小區乃至周邊居民。
“圖書館環境好,學習氛圍很強,每天放學之后有不少孩子來這里自習。還有志愿者擔任館長,幫小朋友們找書及推薦書目。我們大人就帶一個筆記本在邊上做自己的事情,愜意程度不輸咖啡館。”遠洋香奈居民沙沙這樣評價。
據志愿者介紹,該圖書館藏書有七千冊左右,每個月不定期舉辦3—4場主題活動,每個月的人流量在400—500人,座位使用率70—89%,借閱量在900本左右。而這里原本是社區的配套用房,為了提升轄區內文化活動空間,為居民打造15分鐘學習圈,圖書館應運而生。
“溫暖、實用、有趣的圖書館。”
“用定期更新、免費借閱的時新書籍滿足閱讀需求。”
“公益活動內容精湛、主題鮮明。”
來自小區居民的評價,透著滿滿的幸福感。
區別于杭州的公共圖書館和書店,這是城市閱讀“毛細血管”,也是社區的微型文化空間。
今年6月圖書館舉辦了志愿小館長、圖書漂流、父親節、愛心義賣等活動。紅色活動“志愿小館長活動”吸引了轄區很多小朋友參加,小朋友們一絲不茍、兢兢業業,花了半個小時,將圖書進行了整理,“這個活動特別有意義,雖然只是整理書籍,但是體會到了館長工作的不容易,給我的生活增添了一絲趣味,下次還愿意來做小館長,可以服務大家我很開心!”丁信小學新四年級的子洋臉上露出了燦爛的微笑。而“圖書漂流”活動在居民們的積極參與和小館長們的努力下,共收到捐贈圖書513本,后期部分圖書會捐給基金會,這些書籍將會流動給山區孩子們,“家里的書放著也是放著,能通過這種方式捐贈出去,讓更多的孩子讀到好書,發揮它的價值,很不錯!也能讓孩子明白讀書的意義。”遠洋香奈小區業主胡女士表示。
社會力量:助力打通閱讀的最后100米
以閱讀為媒,變遠方為鄰里;以書會友,讓海內存知己。
打造全民閱讀服務網絡,不是一個人、一座圖書館可以完成的,更需要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將閱讀推廣與家庭、商家、學校幼兒園等更多方面合作。
在鄰里圖書館不斷建成發展的背后,杭州市圖書館事業基金會正是這樣一股來自社會的力量。
成立于2003年的杭州市圖書館事業基金會,是中國第一家推動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公募基金會。主要任務是為杭州市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募集、管理、使用基金,推動全社會關心支持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開展以青少年閱讀為重點的全民閱讀的普及推廣工作和以社會互助為中心的公益慈善工作。
“鄰里圖書館靠著這種接地氣的、近距離的鄰里關系,不但向周圍的人播撒了閱讀的種子,還以書為媒,拉近了鄰里的關系,把公共圖書館的優質文化資源,向著普通民眾傾斜,讓閱讀變得觸手可及。”杭州市圖書館事業基金會理事長鐘瑋介紹說,鄰里圖書館還有些類似圖書分享沙龍,例如去年基金會牽頭主辦的“溫暖閱讀 書予遠方”公益活動,就獲得了廣泛好評,好書就在鄰里的口耳相傳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
“我們提供資金和設備的支持、書籍的擔保,致力于打通閱讀的最后一百米。我們要讓所有人有書讀、讀好書。”鐘瑋談到杭州鄰里圖書館的計劃,“由杭州圖書館聯動各區縣(市)圖書館,依托杭州市圖書館事業基金會的平臺挖掘社會資源,聚合社會力量,打算3年建160家‘米粒’‘益米’這樣的鄰里圖書館。未來,杭州鄰里圖書館將重點扎根小區樓盤,引導社區閱讀文化,助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讓社會力量參與進來,讓書籍流通起來,一家的書變成大家的書,這也是精神共富的題中之義吧。”鐘瑋說。(記者 鄭暉 通訊員 壽亦萍 李鏡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