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磨硬泡了好多次,銘哥終于同意錢報記者跟著去,這就意味著他的行動要“曝光”了,“做公益的事情,原本不應該聲張的。”
銘哥,全名呂方銘,老家溫州,于2000年到臺州落戶創業,目前是臺州玉環市“海上花園”酒店的副總經理,也是“楚洲人家”餐飲店的老板。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名“苦盡甘來”的“新臺州人”,但最打動大家的,則是他20多年從不間斷的公益路——因為創業過程中“淋過雨”,他知道為有需要的人“撐把傘”的意義,所以工作再忙,他也會抽空和朋友們去奉獻愛心。
1月20日,記者跟著銘哥,去了玉環市殘疾人托養中心。
嚴控菜品,親自買食材
做餐飲出身的銘哥,首先想到的便是給托養中心整點好吃、有營養的飯菜。所以每次去送溫暖,一頓大餐必不可少。
他的手機里有上百個微信群,很大一部分是做公益的群,比如定期去養老院、為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和生活費、專門幫扶救助站……玉環市殘疾人托養中心群是其中一個,“群里有各行各業的朋友,每次到托養中心服務,大家都發揮各自所長。”
因為銘哥是群里唯一做餐飲工作的,所以一頓營養餐的事情就落在他的肩頭。
做過餐飲的人都知道,食材是菜品的關鍵。為了讓托養中心的“親人們”可以吃到高品質的菜,銘哥會親自去選購食材。這一次,銘哥打算做6菜1湯,菜譜有蔥油小黃魚、蠔油鮑魚、鹽水大蝦、土豆牛肉、家燒豆腐、炒青菜,以及蘿卜排骨湯。
菜場里的老板基本都認識銘哥,一般都會把最好的食材拿出來。得知銘哥要去做公益,不少老板當即以拿貨價給他。還有一些老板為表自己的一份愛心,愿意免費提供一些菜,但被銘哥謝絕了,“你們做生意也不容易,白給我可不要。”
他邊說著,邊把菜錢結給了對方。
每月一次,管吃管理發
20日早上7點,銘哥和記者一起趕往玉環市殘疾人托養中心——托養中心位于玉環沙門鎮,走高速需半小時。
到達目的地,小操場里,幾十名殘疾人坐在那邊曬太陽。透過車窗玻璃看到銘哥,有人臉上頓時有了笑容,手舞足蹈地跑到人群里報喜了。
玉環市殘疾人托養中心目前有109名殘疾人,因為經常來這里做公益服務,他們把銘哥當作親人一樣。
“銘哥可是我們這里的紅人,大家最喜歡他了——因為他和隊友每次過來,都會有好吃好喝的了。”托養中心負責人李紅告訴記者。
理發問題也是這里的一大難題。
托養中心里,有一個兼職理發的工作人員,但畢竟人太多,復雜的發型也不會剪。銘哥每次來服務,都會約上群里的一些開美發店的老板過來。早上8點左右,托養中心大廳里就忙開了。7名趕來參加公益活動的理發師分成兩排,開始分工為殘疾人修剪頭發。
“我們都是通過銘哥加入到這個公益項目的。”一名理發店的老板告訴我,原先是銘哥邀請他來幫個忙,后來發現做這件事情很有意義,所以他就加入進來,一個月過來一次,幾個理發師一起努力,一個上午就能給一百多名殘疾人全部理好頭發。
貴在堅持,帶去了快樂
銘哥一到托養中心,就拎著新鮮的食材來到食堂。食堂的工作人員也過來幫忙,大家分工協作,將食材去皮洗凈分好類,銘哥負責切菜和深加工。
廚師的底子立刻顯現出來。
“我給這邊買的菜比自家吃的都要好。”銘哥透露,他買的鮑魚個頭都比較大,成本價拿過來都要7元一個,小黃魚也選個大肉肥的批次,光買食材就花掉了幾千元錢。
“做公益的花費都是大家一起湊錢的。”銘哥粗略算了下,他和一幫好朋友每年做公益花掉的錢至少有50萬元左右。
銘哥切好所有菜后,顧不上喝一口水,馬上轉到后廚,燒熱直徑約摸1米的超大鐵鍋,熟練地倒菜翻炒。10點45分左右,所有菜品制作完成,食堂的大門打開了。
早已等候在外的殘疾人涌了進來,排好隊,等工作人員幫他們打好飯菜:每個人一顆鮑魚,一條小黃魚,幾只蝦,一勺土豆牛肉和一勺菜,再加上一碗蘿卜湯,每個人都吃得很開心,滿足感溢于臉上。
吃完飯,呂方銘和他的隊友們還在多媒體教室里,給近兩個月生日的殘障人過了一個集體生日。
據了解,銘哥幫扶殘疾人托養中心已經一年多了,每個月都會去一次,除了12月份因為防疫需要沒有進行外,其他月份從未間斷過,“做公益貴在堅持,再忙再難,也要一直做下去。”銘哥表示,看似力所能及的舉手之勞,或許對獲得幫助的人來說,便是春天和希望。(記者 陳棟 通訊員 鄔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