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市新洲區文史專家在該區徐古街克昌灣村一村民家中,發現兩道順治年間的圣旨。專家認定這兩道圣旨是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皇帝頒發給時任內翰林秘書院編修曹本榮的圣旨原件,至今370年。
武漢市新洲區文史專家李森林告訴極目新聞記者,近日,他們正在挖掘新洲問津人物曹本榮的事跡,在找到其第十一代后人后,發現他們家有兩道珍藏順治年間的圣旨。兩道圣旨已經泛黃且有破損,但大體保存完好。殘存圣旨長120厘米,寬31厘米,材料為絲織品,左右兩邊分別用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書寫,中間蓋有皇帝的玉璽,可見“敕命之寶”四個漢字。圣旨正文,漢文部分以端莊小楷書寫,字體工整秀麗,行文簡潔流暢。
李森林告訴記者,根據圣旨內容,可以推斷該圣旨為兩道敕命,一道是敕封曹本榮為文林郎、其妻李氏為孺人,另一道是敕封曹本榮的父親和母親的。
“圣旨發于順治八年,也就是順治皇帝親政的那一年,這是曹本榮中了二甲進士,到翰林院任職的圣旨,按照明清的規制,像這樣官員的封贈,一道圣旨頒給他本人和夫人,同時還有一道圣旨給他的父親和母親,所以是兩道圣旨。”李森林介紹。
李森林表示,該圣旨反映了清代的推恩封贈制度。文林郎是清代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曹本榮品行端正,辦事認真,受到了朝廷的封賞,按照當時的制度,也要同時獎勵他的父親、母親、妻子。圣旨封贈曹本榮、曹父為文林郎;曹母、曹妻為孺人。這種“愛屋及烏”的獎賞制度,在當時被稱為“推恩封贈”。
李森林說,該圣旨真實記錄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推恩制度,對于研究清前期社會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參考價值。結合相關史料,圣旨的重現,從側面反映了新洲民間盛行耕讀傳家之風,這對傳承優秀歷史文化,推動新洲“問津文化”的深入研究有著積極作用。
據介紹,曹本榮(1621-1664),字欣木,號厚庵,新洲人。清初著名理學家。清順治五年(1648)曹本榮中舉人,次年中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順治八年(1651)任秘書院編修。后為順治帝講《易經》,成為了順治皇帝的老師。被學界尊為“影響清初的一代易學大家”。(記者孫婷婷 通訊員梅慧香 李久駟 實習生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