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午8點,年過古稀的盛奶奶走出家門,沿著熟悉的街道慢悠悠地走了七八分鐘,來到上海外灘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
這里是盛奶奶和周邊不少老年人享受助餐、日間照料和醫療等服務的場所。為老服務中心的老式窗子上貼著精美窗花,陽光透進來,明亮溫馨。室內墻壁上裝飾著老照片,讓老人們倍感親切,覺得有家的感覺。
在上海,許多老年人和盛奶奶一樣選擇居家養老。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上海走出了一條社區嵌入式養老之路,越來越多的長者照護之家、老年食堂,出現在社區中、家門口,方便老年人在“一碗湯”的距離享受高質量養老服務。
適老化改造助力“原居安老”
“十四五”期間,上海提出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實現居家適老化改造2.5萬戶。
之所以開展居家適老化改造,是因為我國老年人大多選擇居家和社區養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無論是在家,還是在社區,“原居安老”,首先需要提供適合老年人生活的環境硬件。
為此,上海在部分街道試點開展面向老年人家庭的居室環境適老化改造。目前,首批精心運作的改造項目已具雛形。其中,江陰路88弄以上海特色民居石庫門里弄住宅為原型的改建,獨具特色。近30平方米的空間里,建有廚房、臥室、浴室,并配有扶手、抓桿、防滑墊等適老設施,保障老年人居家安全,滿足其對高品質居家生活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適老化改造嘗試了“政府補貼+企業讓利+老人自負”的新路徑。2020年7月底,上海市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服務平臺正式上線,為老年人提供基礎產品、局部改造及全屋整體改造三種服務包,同時梳理出60余項產品和服務,供老年人任意組合。
打造“15分鐘社區養老服務圈”
7月2日,浦東新區濰坊新村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正式成立,為完善社區“15分鐘社區養老服務圈”增添一塊重要拼圖。
該中心分為三層,內設有長者照護之家、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老年助餐點等功能。同時,上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老年人提供了更便捷為老服務,老人只需要在手機上點一點,入住養老院、助餐申請等服務觸手可及。
中心還與毗鄰的東明衛生站進行資源鏈接,為老人提供健康指導與醫療康復服務,中心內設的護理站服務點,可實現長期照護險的服務對接和便捷結算,形成“醫養融合”。
截至去年底,像這樣的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上海共有320家,同時還興建了各類功能型養老服務設施,包括187家短期托養為主的長者照護之家、720家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6150家標準化老年活動室,逐步形成“15分鐘社區養老服務圈”。根據規劃,至“十四五”末,上海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將達到500家。
開發更多助餐服務場所
為解決老年人居家和社區養老的吃飯問題,上海建設了密布社區的老年助餐服務場所,包括在街鎮建設集膳食加工配制、外送及集中用餐等功能為一體的社區長者食堂,以及遍布社區家門口的助餐點。
對老年人來說,助餐場所不僅要離家近,更重要的是吃得實惠、吃得放心。在外灘社區食堂,一份鹽水鴨和一份爛糊白菜肉絲,不到20元,高齡老人還能享受八五折優惠。在武寧片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社區食堂,老年人可享受滿15元減3元的助餐補貼。
截至去年底,上海已建成1232家社區老年助餐場所,每日供餐量在10萬客以上。同時社區老年助餐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不少社區老年食堂在原材料可追溯、結算支付等方面用上了智能技術,提升服務便捷度。
據悉,到2022年,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總量預計達到1600家以上,至“十四五”末,助餐服務日供客能力將達到25萬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