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購物、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業態迅速發展,國民的消費熱情被釋放,消費方式也在重構。2020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之下,以線上為主要渠道的新消費模式得到了更充分的發展空間,直播帶貨、到家業務等新興渠道也給市場注入了新活力。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以質量品牌為重點,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這些新消費模式不僅帶動行業發展、方便居民生活,同時也在推動國內消費市場的復蘇,助力經濟回溫。
創造新亮點 走出新路子
當前,消費升級態勢明顯,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給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一方面,以夜間經濟、助農扶貧等為代表的傳統領域正在借助互聯網,以更靈活、更便捷的方式打好行業根基、應對市場變化、謀求深度發展;另一方面,在新的消費需求之下,以電商直播等為代表的新興行業開始出現,并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促進市場活力。以電商直播為例,商務部近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前11月,電商直播超2000萬場。電子商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讓無人零售、直播電商迎來廣闊發展空間,電商直播成為刺激復購的新渠道。在這樣的業態中,主播、MCN等新職業也大量出現,淘寶、抖音、微信等均大力度參與其中。
一些商家的經營也因為電商直播出現了轉機。據《人民日報》報道,在上海黃浦,一家老字號餐飲品牌根據線上線下的訂單需求生產粽子380多萬只,較去年產量翻番。此外,“云上展覽”也風靡一時,其中故宮博物院發布《“云游”故宮指南》,涵蓋“全景故宮”“V故宮”“數字文物庫”“故宮名畫記”“數字多寶閣”“故宮展覽APP”等多款應用,讓觀眾在家也能逛故宮、看展覽、賞文物、學歷史。而一家在沈陽的書店,則通過直播售賣“書籍盲盒”的方式,幾天內便出售300多份盲盒,較之前幾天才一個快遞訂單的狀態,現在的這種新模式讓書店老板開心很多。
直播的方式不僅拓寬了商家的銷售渠道,同時也讓一些偏遠地區的扶貧工作得到更快速的發展。據了解,不少偏遠窮困地區正在通過直播銷售當地土特產,助力脫貧。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2020年11月公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網絡零售市場發展情況》顯示,根據商務大數據監測,前三季度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2萬億元,同比增長7.8%。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2884.1億元,同比增長34.3%。此外,2020年11月,全國電子商務工作會議也指出,要抓網絡消費,辦好“雙品網購節”,有效銜接電商扶貧和鄉村振興,促進國內大循環提質。
除了依托互聯網實現的新業態,突破消費時間后所形成的夜間經濟也成為新消費的代表。2020年以來,北京多個商區嘗試延長營業時間,一些商圈甚至還推出“24小時不打烊”的政策。廣州、上海等地也從多個角度促進夜間經濟的發展。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19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分析稱,大部分夜間游客的游玩時間為1—4小時,79.8%的夜間游客游玩時間超過2小時。在夜間經濟消費品類中,餐飲消費占比超七成,逛公園、逛夜市、逛街“三逛”領銜戶外夜間休閑活動。
不止如此,其他傳統行業也開啟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之路。教育機構開始大力發展線上教育模式,孩子通過電子設備遠程上課日益普遍;“線上醫院”也開始發力,方便患者看病買藥、對患者的健康進行持續管理和觀察。借助互聯網等新技術,教育、醫療領域迎來新變化,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愈發普及。
盤活經濟活力 推動市場擴容
新需求推動新消費,新消費促進新發展。近幾年,在消費模式創新之下,新消費的活力也逐漸體現。2020年以來,雖然經濟受到疫情影響,但新消費對經濟的助力依舊“不打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1.5%,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7%,增速明顯高于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此外,在“雙十一”購物節等線上活動和新品上市等因素帶動下,與網購有關的商品零售增速明顯加快。
商務部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20年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也指出,新消費成為引領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動力,國內數字經濟平臺在打通農產品上行、工業消費品C2M制造等現代流通體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并助推市場主體實現數字化轉型,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效益,培育數字經濟新動能。
《報告》顯示,當前我國90、00后人口規模達3.4億人,在總人口中占比接近四分之一,成為消費市場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占總人口的18.1%。其中餐飲、旅游、線上消費是90、00后年輕群體重點消費的領域。另一方面,網購在中老年人群中迅速普及,這一群體線上消費使用頻率與深度均明顯提升。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分析也顯示,當前,消費市場呈現出穩定恢復的態勢,重點商品銷售回暖,餐飲消費穩步回升,新型消費方式快速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新消費不僅關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也推動了就業市場健康穩定的發展,帶動各行業實現數字化轉型,不斷激發產業發展新活力,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添磚加瓦。
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負責人王斌在2020年9月22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下一步要培育壯大新型消費,不斷推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商旅文體跨境融合,促進綠色循環消費,發展夜間經濟,做強小店經濟、首店經濟、首發經濟,推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加速普及應用。
政策幫扶行業 法規制度護航市場
新型消費市場蓬勃發展,離不開成熟的數字化信息技術以及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也體現了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新消費在助力經濟的同時,如何幫扶和引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也不可忽視。對此,《人民日報》曾撰文指出,要在監管上秉承包容審慎原則,在財政、稅收等政策上給予支持,不斷完善適應物流覆蓋網絡和基礎設施建設。
從國家到地方也逐步提出相關政策,鼓勵新消費模式良性發展。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未來發展的具體目標,即經過3—5年努力,促進新型消費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費示范城市和領先企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顯著提高,“互聯網 服務”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趨于成熟。
同時,《意見》從五個方面部署18條舉措,提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以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加快推動新型消費擴容提質,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補齊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短板,規范創新監管方式,持續激發消費活力,促進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努力實現新型消費加快發展,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方面要加力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加快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同時也要優化新型消費發展環境、加大新型消費政策支持力度、強化組織保障。
各地也逐步加快新消費的發展。2020年8月4日,四川省印發的《四川省培育發展新消費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指出,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到2022年,服務在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占比提高到50%,信息消費規模超過6000億元,網絡零售消費額超過6500億元。
成都十部門則聯合印發了《成都市關于持續創新供給促進新消費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推出16條政策措施,著力促進新消費創新供給,形成一批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服務創新典范,推動城市成為消費新場景試驗田、消費新業態策源地、消費新模式先行區、消費新生態“培育場”。
然而,這些新領域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諸多新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保證新業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維護消費者權益。對此,《意見》也提出,要加強相關法規制度建設。出臺互聯網上網服務管理政策,規范行業發展。順應新型消費發展規律,加快出臺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領域相關配套規章制度,研究制定分行業分領域的管理辦法,有序做好與其他相關政策法規的銜接。推動及時調整不適應新型消費發展的法律法規與政策規定。同時也要加大對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侵犯知識產權、虛假宣傳、價格欺詐、泄露隱私等行為的打擊力度,著力營造安全放心誠信消費環境,促進新型消費健康發展。
相關政策法規也針對直播、短視頻等新消費領域進行了規范管理。以網絡音視頻為例,2020年1月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印發的《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正式實施,以規范這一新興行業。對此,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金瑞指出,《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進一步細化完善了網絡音視頻內容安全管理的主體責任,及時回應了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新應用帶來的風險挑戰,為規范和促進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有利于促進形成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也有利于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