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場上,孩子們快意奔跑,以運動強健體魄;教室里,老師們諄諄教導,帶著學生們遨游知識的海洋;社團中,學生自編自導的節目,彰顯風采、引人入勝……
這是當下的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實驗學校,這也是張立棟當年來到杭州應聘校長時期盼夢想實現的場景。
2009年,他帶著25年豐富的教育經驗從北方城市而來,投身杭州城東那場關乎未來的“教育實驗”,在東城實驗施展自己的教育抱負,帶領著這所學校一步步從零開始到滿墻殊榮,成就越來越多優秀的學子,走向未來。
帶著25年教育經驗只身來杭
只為在“村小”施展教育抱負
來杭之前,張立棟已有多項重磅級榮譽加身——山東省勞動模范、山東省十佳校長……當時已47歲的他,為什么選擇只身來杭?
這得從2009年5月底,一紙振動業界的校長招聘公告說起。彼時,為切實提升九堡基礎教育,當時的江干區牽手杭師大成立了杭師大東城教育集團,并向全國發出征集令,海選特級教師做校長……
此前,九堡區域內只有一所初中、一所農村中心小學、一所中心幼兒園和幾所村小。作為欲打造集城市交通樞紐、商務貿易集聚區、和諧舒適的居住區于一體的城市新區,基礎教育資源薄弱,成了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區校合作”的“東城模式”,借助杭師大的聲譽、品牌、學術、管理等資源,從小學到初中全覆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惠及整個九堡地區30萬人口。
“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九堡的這一目標與張立棟的教育理想不謀而合,且越是深入了解,他越是被杭州的重教環境吸引。
如何辦一所優質品牌學校?東城實驗成立伊始就定下了十年發展規劃:前三年抓規范、打基礎,中間三年抓精細、重過程,后四年抓精致、求品質、創品牌。
“目標明確,規劃清晰,讓我看到了政府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全力發展教育所流露出來的決心,也讓我看到了追求教育情懷的大有可為。”張立棟說。
憑借“高含金量”,在百來位候選人中,張立棟脫穎而出。
頭兩年,張立棟坦言“很痛苦”,不僅是杭州冬天特別濕冷、夏天熱得像蒸籠所帶來的氣候不適感,還有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他應聘的是杭師大東城實驗學校校長,由原九堡中心小學改建而來,當時基礎設施落后,學科質量抽測吊尾,體育比賽倒數第一,藝術登不了臺,是區里的“后進生”。
“我來時,這里還是一所城鄉接合部學校,周邊除了廠房就是菜地。學生家庭以農村家庭和外來務工家庭為主,家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孩子學習缺乏重視。”張立棟說,但凡是有點想法和能力的家長,都把孩子送去城里讀書。
不過,起步低,意味著施展拳腳的空間更廣。張立棟內心澎湃,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在于想干不想干。
抓“文體”入手提振信心
從“倒數第一”到“直追第一”
“要提升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突破口。”
挖掘辦學特色,樹立優質品牌。眼下素質教育如火如荼,而張立棟當年就瞄準了文體,教育理念很先進。
在2009年區學校運動會上,東城實驗排名倒數第一。張立棟意識到,體育正是學校提升成績的最佳發力點。“體育成績的進步,是相對短時間內通過努力能看得見明顯回報的;而且,體育象征著向上攀登、不畏艱難的精神,通過體育來帶動各科學習,全校師生都需要這種精神的洗禮。”
一場圍繞體育教育的“頭腦風暴”就此掀起,定目標,想方案,學校的操場很快就熱鬧起來了。田徑運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體育項目越來越豐富,整個校園氛圍也越來越有活力。
付出終有收獲。從墊底一路沖向第七、第五、前三……東城實驗由此開始創造“開掛式體育奇跡”——足球、排球、籃球等項目接連斬獲省、市冠亞軍,且在2016年、2018年相繼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和“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從零起步,到獲得這兩項分量很重的榮譽,點燃了所有師生,“原來我們可以如此優秀!”
藝術教育也緊追其后,各大社團遍地開花,學校藝術節目不僅先后在區、市里獲獎,自創、自編、自導的大型歌舞秀還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榮獲全國少兒春晚和全國六一文藝匯演金獎,學校也榮獲“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對于這些年的發展,張立棟用了七句話來概括:辦學規模擴大,辦學條件改善,教師隊伍擴大,教學質量攀升,學科特色彰顯,教育國際化升溫,教育科研水平提高。
這背后,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的重視,杭師大教育專家的‘精耕細作’,以及社會各界的悉心關愛。
2010年,九堡鎮黨委政府還籌資1200萬元設立教育發展捐贈專項基金,確保資金用于九堡地區教育辦學、教師獎勵、師資引進,營造了濃厚的尊師重教氛圍。近年來,九堡實現了從原先“一中一小四幼”到“五中二小十六幼(30個校區、園區)”的巨大跨越,校園從“安全”向“安心”邁進,教育從“優質”向“美好”晉升。
而東城實驗不負厚望,在教學、管理、學術等方方面面深耕特色品牌,均走在前列,榮獲了“全國STEM示范學校”“全國初中名校聯合體成員單位”等諸多國家級、省市級榮譽;教育質量更直接體現在了今年的杭州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該校取得了重高上線率躍居上城區公辦學校第二名的好成績。
收獲最“小”的獎
卻是意義最“大”的獎
前不久,在九堡街道慶祝第38個教師節表彰活動上,張立棟被授予“突出貢獻獎”,以感謝他為九堡教育事業發展做出的辛勤奉獻。
張立棟感慨萬分,這是他整個教育生涯中最“小”的獎,于他而言卻是意義最“大”的獎。“因為它代表了老百姓的心聲,代表了九堡家長的心聲,讓我覺得我的教育人生很圓滿。”
他還記得剛到時,學校有60位老師,幾乎全是本地人,重關系,講感情。“誰都‘不爭’,不敢‘出頭’,學校教育環境猶如一潭死水。這不是一所好學校該有的生態。”
張立棟并沒有直言批評,而是組織了讀書沙龍,推薦了一本《誰動了我的奶酪》,讓大家交流討論心得。輪到他時,他點出:當“奶酪”消失,環境改變的時候,只有積極主動地去迎接變革,才能成為贏家;排斥、逃避者,則永遠找不到新的“奶酪”了。
2011年,學校景觀墻改建,張立棟提了八個字:“尊重賞識,情滿校園”。“在包容和悅納的基礎上,人人想做事,持續傳遞正能量,身邊人影響身邊人,才能人人做成事。”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言,“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對此,張立棟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一群好教師才能成就一所好學校。”
“校長工作就是為教師搭臺樹梯,讓老師走向成功,讓他們有安全感、歸屬感、獲得感和成就感,最終就是一種幸福感。”他說,放在首位的安全感源于校長,不能讓老師“怕”校長,“一個學校最好的氛圍就是,好像有校長,又好像沒有校長。”
在東城實驗,校長隨手推門聽課是很常見的事,被“突擊”的老師也不慌張,即使是剛畢業的新老師,張立棟也會挑些優點來激勵他們。“教育回歸到本質,是人。人有了自信,教學狀態慢慢會起來,等著等著,花就開了。”
今年8月底,60歲的他光榮退休,卸任校長,被返聘為杭州師范大學東城教育集團副理事長?;厥走^往,夢想照進現實,張立棟說,他是入了好的城,遇了對的人,理所應當就干成了事。
記者手記
城市與創業者,相互成就,這也許是張立棟故事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
年近五旬,背井離鄉,清空一身榮譽,從零打拼,這不是誰都能有的勇氣。而這份難能可貴的勇氣,又源于他專注教育的情懷和杭州重教的氛圍。
據不完全統計,在杭州師范大學東城教育集團成立前,九堡區域中小學生每年約有三成左右學生擇校到區域外學校,而今擇校生基本為零,外區域學生擇校到東城教育集團的“逆流”現象已逐步顯現。
“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這是張立棟畢生的追求。在他看來,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在校長手上,而杭州給了校長們盡情施展才能的廣闊舞臺,也因此他發自肺腑地覺得,“在杭州當校長,真的太有意思了。”
(記者 呂燁玨 上城微融圈 石龍華 顧舒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