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作業不專注到玩手機,再到孩子成績不佳……當這些問題出現時,家長與孩子之間很可能出現矛盾。當遇到類似情況時,家長是怎么想的?孩子又是怎么想的?在首個“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里,廣州日報求學指南采訪了3個家庭,請家長與孩子“互換角色”,互相傾聽對方的心里話。
孩子:催我學習時請溫柔些
媽媽:我該更多理解你的感受
在增城區增江街中心小學讀五年級的李秋秋(化名)說,她有一種感覺,自己每次寫作業時,媽媽總要在耳邊嘮叨,“覺得有點煩”。李秋秋的媽媽賴女士也有些困惑,孩子平時挺獨立的,可一寫作業就有些拖拉。
和不少家長一樣,賴女士深知學習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她常常從自己的社會經驗出發叮囑秋秋好好學習,將來才能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墒?,剛上五年級的秋秋還不能理解這些。秋秋說,現在和媽媽的學生時代很不一樣了,她沒辦法把媽媽以前的勤奮“代入”到自己身上,也就無法以此勉勵自己努力學習。
為了讓秋秋能好好完成作業,賴女士嘗試給她定下小目標、給點小獎勵。比如,秋秋寫完作業,可以看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電視。對此,秋秋卻說:“我想先看完電視再寫作業,不然我就會一直想著看電視,沒法平靜下來學習。”她還說,其實她也知道,媽媽說得有道理,自己應該寫完作業再做其他事,但就是做不到。
圍繞做作業這件事,母女之間經常吵架。秋秋覺得,有時自己明明在背書,媽媽卻誤以為自己在發呆,自己就會覺得委屈,還會忍不住發脾氣。賴女士也擔心,自己在孩子身邊嘮叨,會打亂孩子的學習計劃。只是她總覺得孩子不自律,“就又忍不住嘮叨”。
雖然不喜歡媽媽嘮叨,但秋秋明白,媽媽的催促是自己認真學習的驅動力之一。上學期,媽媽嘗試讓秋秋自己安排背書、默寫等學習計劃,秋秋的學習效率就下降了。
“我沒完成那些學習任務,我都騙你說完成了。”秋秋后來對媽媽誠實地說,如果媽媽不在旁邊監督自己,自己就不會主動背書,媽媽的監督實際上是幫她克服畏難情緒的踏腳石。
賴女士也反思,自己很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想問題。她有時覺得孩子不刻苦,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其實,只要孩子努力了,無論結果如何,她都不會責怪孩子。她只是希望孩子能明白“付出是有用的,努力才能有收獲”的道理,她平時工作太忙,常常只能以催促與講道理的方式,敦促孩子學習。
“我和媽媽都是暴脾氣,所以總吵架,但我還是希望媽媽能‘逼’著我學習。”秋秋笑著說,假如自己是家長,不會只看表面情況,而是會先了解孩子是不是在學習,再平靜地講道理,否則又是催促與反抗相碰撞,引發新一輪爭吵。“如果媽媽說話溫和一點,我會更愿意聽她說話。”
孩子:請多聽聽孩子怎么說
家長:我會相伴相隨聆聽你
在首個“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來臨之際,廣州市荔灣區樂賢坊小學以“小家大愛、立德樹人”為主題,舉辦家庭教育微視頻征集活動。該校一年級學生黃舒涵和他的家長一起在微視頻里講的故事打動了大家。記者隨即采訪了黃舒涵和他的父母,來聽聽他們的心聲。
黃舒涵和他的父母講的故事是這樣的: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坐在一起,只顧著自己玩手機。孩子要家長陪他玩,媽媽推開孩子,說:“我沒空,等一下。”孩子去找爸爸,爸爸又在打電話。在孩子看來,媽媽是近視眼,應該少玩手機;爸爸在家里的時間本來就少,更應該陪伴孩子。然而,從大人的視角出發,孩子玩手機的時候更多,甚至連寫作業和洗澡都顧不上。于是,雙方的矛盾在吵鬧中越來越大。
如果換位思考一下,讓孩子站到家長的立場上,又讓家長當一回孩子,會怎么樣呢?
黃舒涵說,假如他是家長,不會總是批評孩子,否則,孩子會越來越討厭和爸爸媽媽說話。孩子心里可能會想,跟爸爸媽媽說一句話,就被他們批評,以后再也不跟他們說話了。所以,家長應該多聽聽孩子說的話。
黃淑涵的爸爸媽媽說,假如他們是孩子,在做錯事情被批評時,應該也會覺得很委屈,還會想,為什么只有孩子挨批評?大人也有做錯事的時候。這樣換位想一想,家長也應該聽聽孩子怎么說。
通過換位思考,黃舒涵和他的爸爸媽媽有了一些共同的體會:孩子的很多行為可能是對父母行為的學習和復刻。因此,父母在吼孩子之前,應該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行為給了孩子錯誤的示范。例如,孩子沉迷于電子產品的沉迷,可能就是受父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影響。
“教育是雙向的。有時候我們做的一些錯誤示范,應該及時在孩子的反饋中糾正。希望父母們接受孩子們的反饋,聆聽他們的需求,相伴相隨,讓孩子們成為優秀的人,也讓自己成為更優秀的家長。”黃舒涵的媽媽說。
孩子:媽媽很溫柔 一點不怕她
媽媽:要解決問題 而非發泄情緒
海珠區某小學四年級學生陳芯今年剛剛10歲。她說,如果將來成為媽媽,那她想成為一個“像自己媽媽那樣的媽媽”。
陳芯對媽媽最大的肯定,來自于媽媽的溫柔。在陳芯的印象中,媽媽很少大吼大叫,更別提對她動手了。“我一點都不怕媽媽。”陳芯說,無論是學習成績不理想,還是闖禍了,媽媽都不會罵她。有一次,陳芯的數學練習結果不理想,她的同桌的練習結果也一樣不理想。當時同桌惴惴不安地說,回家要挨罵了,陳芯卻一臉淡定,因為爸媽根本不會因此責罵她。
“我和孩子的爸爸都認為,與成績相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陳芯媽媽告訴記者,每次孩子學習出了岔子,她都不會罵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是哪個知識點沒掌握好,還是粗心大意。提醒一下就過去了,不會揪著不放??傊?,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泄情緒。
爸爸媽媽的溫和養成了陳芯陽光、大氣的性格。為了鍛煉陳芯的毅力,媽媽每個月都會帶她去徒步,常常一次要走10多公里山路。上山時,陳芯精神百倍;下山時,因為體力消耗很大,陳芯就容易鬧脾氣。每到這時候,陳芯媽媽不會不耐煩,她總是跟孩子一邊走,一邊玩成語接龍等小游戲,來分散她的注意力。
不過,陳芯也有一個小建議要送給媽媽。她說,媽媽很愛干凈,常常收拾屋子,她放在家里的手工制作,媽媽一不注意就丟了,這讓她覺得很可惜,希望媽媽能夠更加珍惜她的勞動成果。(記者謝澤楷 劉曉星 林欣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