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落地后,孩子們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參與到藝術、體育等興趣的培養中,一些培訓機構也摩拳擦掌,紛紛將業務重點轉移到相關課程上來。
參與運動、愛上運動是好事,有助于孩子增強身體素質、磨礪意志品質、培養團結協作精神,等等??蓛和L發育有著特定的規律和特點,同時存在個體差異。如果項目選擇太過隨性,甚至盲目跟風練習一些“網紅”運動,很容易讓孩子發生運動損傷,一些傷病甚至終身不可逆。“9歲娃練5年拉丁舞致半月板撕裂”“6歲兒童訓練跑酷致小腿骨折”等新聞不時見諸媒體,令人心痛。
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推動著兒童運動的成人化?
一是培訓機構大肆營銷,為家長成功“畫餅”,甚至制造焦慮。“攀巖能提高身體的柔軟度與協調感”“跑酷是時下風靡全球的時尚極限運動”“蹦床是擴展孩子思維的絕佳工具”……諸如此類的“高大上”的宣傳詞不斷刷新著家長的認知,引誘著家長為孩子掏錢報班,以慰藉自己的“孤陋寡聞”。
二是家長“癡情”,希望孩子借參加這樣的培訓班而多接觸新鮮事物、豐富課余生活、體驗多元的運動文化。龔先生加入的家長群里,就不時有家長分享孩子參與攀巖、跑酷等運動后的收獲,還有家長組團參與相關機構舉辦的相關沙龍和賽事,家長們雖嘴上抱怨這些活動“費錢更費媽”,內心還是覺得“為了孩子,一切都值”。
還有的家長想得更長遠,甚至希望孩子借此另辟蹊徑,在升學及人生成長中,可以在相對冷門的賽道上擁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從滑雪、網球、拳擊,到馬術、擊劍、高爾夫……盡管不少項目都價格不菲,但在“練好童子功,不能輸在起跑線”理念驅使下,不少家長還是鐵了心投入、咬著牙堅持。
可憐天下父母心。
為孩子選擇哪種運動項目,本沒有嚴格的對錯。只是,一旦單純的體育運動被復雜動機捆綁,變得功利起來,事情的性質就可能發生變化,甚至這種培訓會異化為孩子升學的隱形“軍備競賽”。
當孩子參與某項運動不是出于熱愛,而是為了升學多一塊“敲門磚”、為了跟風趕時髦、為了證明“我與別人不一樣”……顯然,這已經背離了運動的初衷。
尊重孩子身體發育規律和條件,將運動的興趣還給孩子,適時、適齡、適量地讓孩子運動,應該成為社會、學校、家庭鼓勵孩子運動的基本原則。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在引導孩子走向運動場之前,不妨捫心自問:這項運動究竟是孩子喜歡還是家長喜歡?孩子是否真心愿意參與其中?孩子身體會不會受到什么傷害?
不久前,國家體育總局制定了《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范》,對課外體育培訓執教人員資質、場地設施安全等做出有針對性的規范,進一步完善對這一領域的市場監管。這無疑對課外體育培訓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在專業指導下進行科學鍛煉,才會有助于孩子健康安全地成長。
“體育就是養成以運動為娛樂之習慣”——去年,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唐江澎校長的金句刷屏網絡。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上,涌現出幾位少年成才的冰雪運動新星,激起不少孩子及家長對冰雪運動的熱情。
街頭打籃球、操場跳皮筋、組隊玩沙包、門前踢毽子……這些運動和游戲承包了不少人的童年回憶。今天,時代不同,孩子們的運動項目也會迭代升級。
重要的是讓孩子成為運動的主人,在運動中真正去收獲歡樂、友誼和健康。
少些功利心,讓孩子對運動的熱愛保持得更為純粹和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