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況,將在上海18個網絡平臺率先改變。記者從市網信辦獲悉,本市將在嗶哩嗶哩、小紅書、喜馬拉雅、閱文集團、Soul、么么直播等18家受青少年歡迎的網絡平臺,試點推出《上海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設置指南》。預計一個月后,這份指南的正式版將和公眾見面。
青少年吐槽
內容“低幼”破解容易
在昨天舉行的相關座談會上,上海市新元學校教師韓婧坦言,她曾經做過小范圍調研,發現不僅青少年,連家長都對當前的“青少年模式”頗多吐槽。點擊一些網絡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只能看到“小豬佩奇”“寶寶巴士”等低齡兒童鐘愛的卡通片,對于十幾歲少年來說,明顯沒有吸引力;此外,各種破解攻略也比比皆是,即便沒有攻略,“找回密碼”功能一步步操作起來也毫無難度。
市網信辦介紹,針對這些問題,《設置指南》將推出20條規定,對企業的要求包括主動落實主體責任、樹立正確價值導向、建立身份真實性審核機制、啟動和退出青少年模式、建立專屬內容池、強化彈窗和廣告管理、明確支付規范、防范沉迷網絡游戲、健全舉報機制、加強兒童信息保護等。
《設置指南》要求企業在做好信息內容安全導向管理的同時,不斷豐富青少年專屬內容池,以教育類、知識類、科普類內容為主,確保該模式下內容符合青少年認知水平,同時限制青少年模式下的搜索和推薦算法功能,在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方面最大限度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不同年齡段
設置充值打賞限制
尤麗娜是長寧區人民檢察院第七監察部主任,也是一名青春期少年的媽媽。她清晰地看到網絡世界對青少年無比的誘惑力,“一旦玩起游戲或看短視頻,孩子就忘記時間,甚至牽腸掛肚。有段時間,就連寫作文也是關于網絡游戲的。”她覺得,為青少年營造清朗網絡空間,不僅需要企業提高社會責任感,也需要家長切實履行對未成年的監管義務,比如,和孩子約定上網時長,自己也少刷屏。
記者了解到,《設置指南》要求,屬地應用商店應督促應用程序提供者發布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信息,設置青少年模式或防沉迷系統。網絡平臺則應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8-16周歲、16-18周歲)在充值、購買產品時對單次、每月累計金額設置上限;明確在青少年模式下不得開啟打賞功能,未滿16周歲的青少年不能擔任網絡主播。
在實名認證環節,《設置指南》鼓勵有能力的平臺探索使用非采集類人臉識別、身份證比對等技術驗證青少年身份;對于已注冊用戶,可以通過大數據、算法定位未成年人用戶。
下一階段,市網信辦將以《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貫徹落實為抓手,重點聚焦網絡治理重點領域和環節,總結“青少年模式”試點推廣的經驗,努力形成有特色的“上海模式”。 (首席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