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家庭教育,即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知識技能、文化修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做好家庭教育,其實是一個終身修煉的過程。
最近,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某培訓機構說要轉型培訓父母,著實引發了一番討論。后來,機構不得不出面澄清誤解,解釋培訓父母不是讓父母學習孩子的課程再自行培訓孩子。從這場誤會中也足以看出,很多人對“家庭教育”的認知,還略顯淡薄。
2018年,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了家庭教育狀況調查。調查報告開篇就指出,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許多家長對家庭教育倍感迷茫,他們迫切地希望教育好子女,但卻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李浩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子女教育是廣義的家庭教育的一個分支,“做好家庭教育,其實是一個終身修煉的過程”。
家庭教育是“非常復雜”的工作
家庭教育是兒童青少年健康發展的起點和基礎,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開展得如何,關系到孩子的終身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也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正在審議中的家庭教育促進法草案認為,所謂家庭教育,即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知識技能、文化修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
李浩英告訴記者,從廣義家庭教育的概念來看,一個家庭的發展,需要4個方面的能力:家庭中成年人的自我成長和規劃能力;家庭建設的能力,比如為家庭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為家庭進行有審美地布置;處理大家庭關系的能力;教育子女的能力。
李浩英坦言,如果前三個父母都做得不好,把精力一股腦投入到教育孩子上,效果也不會好。
做好家庭教育,確實不容易。
“如果我們把一件事分為‘簡單’‘復雜’和‘非常復雜’3種類型,那么家庭教育無疑屬于最后一種。”李浩英說,一般來說,一個人在進入職場前,往往有了一定知識儲備,具備履行崗位職責的基礎能力。但當父母不一樣,并不需要崗前培訓,都是第一次當爸媽,一開始都是“菜鳥”家長。而且一般的工作總有確定性,工作一小時,就能有一小時的產出,但教育并非如此。你投入的時間,可能無法即時產出可被量化的成果。更何況,教育的對象是人。人,特別是孩子,在不斷變化,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對象。教育這件事,也沒有終點可言,家長終身都得為之操心。
但越是難,就越要努力。每個家庭培養的孩子,都將成長為社會上的人才??梢哉f,每一個家庭出產的“產品”,決定了整個國家的人才素質。家庭教育不僅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還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
都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業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詢師陳清處理過很多青少年心理問題案例。他直言,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
能夠帶著孩子來找他求助的父母,觀念已經足夠“先鋒”。他們知道心理咨詢,也不避諱心理咨詢。但即使是這樣一群人,能意識到“自己也有問題”的,用陳清的話說,是“極少極少極少數”。
父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焦慮。這種焦慮程度,在成年人中可能處在平均水平,但對孩子來說,有時候就太過了。“孩子是敏感的,他能從你的眼角眉梢看出你的情緒。”陳清說。
他表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有時不得不打著為青少年做心理咨詢的幌子,來提高家長對心理學的認知水平。“如果只干預孩子不干預家長,效率會非常低。”陳清說,孩子在他這里得到療愈,回到家里,又重新受傷,如此反復。
家庭教育決定了“心理之樹”根基的健康程度。如果樹根是健康的,往后遭遇挫折,就是一陣大風,傷不到要害;但如果根基本身存在問題,往后的挫折,就可能會對這棵樹造成毀滅性打擊。
李浩英表示,在教育孩子時,家長要明確對孩子的期待是什么,也就是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家長要依據孩子生理心理的原始特點,為他們設定一個成長目標,并確定階段性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身上的很多特質都遺傳自父母。所以,父母應該對孩子有正確的認知,要放平心態。
教孩子,需要技巧。不是幫孩子包辦一切,也不能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一味灌輸大道理。孩子年幼時,是聽不懂道理的。此時,身教勝于言傳。
如果孩子喜歡玩手機,父母也可以問問自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兢兢業業”“培養”孩子玩手機的?如果孩子沒有其他興趣愛好,不會欣賞藝術,也不進行體育鍛煉,那他還剩下什么方式可以打發時間呢?
有人抱怨,自家孩子愛頂嘴。李浩英就讓家長做一個實驗,把整個家庭一段時間的相處過程都拍下來,然后聽一聽,是不是自己和家里其他人說話時,也愛頂嘴。
“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你首先得做成這個樣。”李浩英說,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是他們的學習對象。要做合格的父母,首先自己應該是合格的人。
怎樣才能成為合格優秀的父母
五六歲之前,家庭要給孩子這個“建筑工程”打地基。早期階段,父母的視野寬,付出多,方法得當,就能激活孩子大腦中更多的神經元連接。
李浩英喜歡用“容器”作比喻。初入學校的孩子們,看起來沒有差別,但其實每個小小的孩子,都抱著父母給他的容器。有的端著小飯碗,有的抱著小水缸。這樣,在學校里,他們接受陽光雨露的能力,自然就會有差別。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合格甚至優秀的父母?
其實,能把自己活明白了,在養孩子這事上也不會表現太差。
如前文所說,家庭教育包括4方面內容,如果要改進自己的家庭教育,也要從4個方面入手。
父母想學習如何自我成長,那就做好時間管理、健康管理;想知道如何給家庭提供好的物質保障,給家庭好的審美,那可以學習繪畫,裝飾;想知道如何處理大家庭之間關系,心理學中關于關系的課程也有很多……如果要提升自己教育子女的能力,可以去學習兒童發展心理學,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只是,很多家長此前并不清楚,這些內容也和家庭教育有關。”李浩英說。
家庭教育涉及的內容復雜廣泛——生理健康、醫療保健知識、心理學、教育學、法律和倫理……長期以來,高校缺乏家庭教育學科。李浩英表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科建制,也就沒有專業的、成體系的課程。
國家相關部門也在為迷茫的家長們提供幫助。
家庭教育促進法草案指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專業隊伍,加強對專業人員的培養,鼓勵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參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我國“十四五”規劃也已明確,要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家庭服務多元化發展。
現在,也有社會機構致力于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服務。李浩英提醒,如果某家機構的培訓內容,只涉及“子女教育”,只教父母怎么“對付孩子”,那它的可信度就要打個折扣了。
陳清則建議,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家長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的幫助,越早干預越好。如果放任心理問題存在下去,孩子會不斷得到負面反饋,情況會越發糟糕。“有條件的家庭聘任一名心理咨詢師或者心理顧問,對家庭的健康發展也會有好處。”陳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