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教育培訓行業遭遇了史上最凜冽的“寒冬”。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稱“雙減”政策),明確學科類的培訓機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嚴格執行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規定。此輪政策規范可謂監管力度最大、覆蓋范圍最廣,“射程”涵蓋了整個K12教育培訓行業。受此政策影響,教育股全線暴跌,一夜之間蒸發上千億元。
“教育培訓行業在過去十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階段,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更是加速了這一趨勢,推動在線教育成為新的投資風口。多家在線教育培訓行業僅去年一年就完成了十多億美元的融資。整個行業的投融資事件達238件,總融資金額超過680億元,遠遠高于2019年的418億元。”西南大學教育學部講師姜萍對國際商報記者直言,這種資金博弈的結果是行業的少數頭部企業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而且為了吸引更多資本投入,頭部企業往往在營銷上投入巨大,其課程產品的投入便會相對減少,這會導致教師教學積極性下降。另外,一些企業為了營銷不擇手段,產生了諸如虛假宣傳、價格欺詐、誘導消費等問題。“原本以教育公平為目的的行業,卻在資本的助推下問題頻發,國家只有重拳出擊。”
北京市民毛女士對國際商報記者說:“電視劇《小舍得》里面關于校外培訓的情節就是我們家的真實寫照。我們本不想給孩子施壓,但又不斷被焦慮裹挾進一個又一個培訓班,這些課程的價格每小時100~300元,每個月培訓費用4000元左右,這是讓孩子在為資本創造的焦慮買單。‘雙減’政策的推出深得人心。”
某培訓機構的教研員告訴國際商報記者,家長對孩子的投資推高了教培行業和從業者的待遇。“我在2017年入行,從剛開始的普通銷售做到了教研員,這幾年薪資待遇豐厚。但‘雙減’政策出臺之后,家長報班的態度相當謹慎,對于已經充值的課程也有要求退費或是盡早結束的。機構的裁員動作也越來越大,很多同事紛紛轉向考學校編制。”
中銀香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丁孟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雙減”政策并非突如其來,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有信號提醒教培行業規范自身行為。“雙減”政策的出臺讓義務教育學科類課外輔導中的資本“禁賽”,目前資本開始轉向低幼、中職、信息科技及素質教育賽道,學科類培訓機構應盡早考慮轉型,鍛造自身競爭力以迎接資本和巨頭的加速入場。
丁孟舉例說:“目前頭部公司工作不少,比如目前好未來推出了涵蓋考研、留學等在內的成人教育產品,并調整美術、書法、戲劇等素質教育產品占比;猿輔導重磅推出科學教育品牌,成為首個正式轉型素質教育領域的教育科技公司。”
丁孟認為,不能以政策信號或是資本退潮唱衰整個行業,企業應更多向市場主體慢慢摸索,同時嚴格規范自身行為,與社會、家庭同心協力,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外負擔,同時肩負起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社會責任,如此才能實現自身的長足發展。同時也提醒家長,預計后期“雙減”政策會推出更加細致的配套執行方案,切勿盲目相信機構從業者的承諾繼續續費。(記者 靖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