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招銀理財開業內先河,推出一款“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理財產品引發行業熱議。
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打破了公募產品多年來收取固定管理費的傳統模式,一方面反映了招銀理財對自己投資水平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把管理人的收入跟投資者的利益做了深度捆綁,有效促進投資者認購熱情。
疊加利率下行存款搬家、理財凈值回暖等背景,理財子公司該如何把握增長風口?投資者投資熱情又是否能重回理財賽道?
銀行理財“內卷”公募基金?
招商銀行(600036)手機APP理財區顯示,風險等級為R5(高風險)的一款權益類產品“招銀理財招卓價值精選”正在首發銷售中。那么,這款一經開售就刷爆網絡的權益類理財產品究竟“特別”在何處?
根據產品說明書,如該產品當日累計凈值低于1.00元(不含)時,管理人將從下一自然日起暫停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直至該產品累計凈值高于1.00元(含)后,管理人恢復收取理財計劃固定投資管理費,固定投資管理費率1.50%/年。
這意味著假如產品成立后凈值水平始終低于1,則招銀理財不收取一分錢管理費,相當于投資理財經理在給投資者“免費打工”。
5月26日,招銀理財回應稱,“凈值低于1不收取管理費”此舉是對首發認購客戶的負責態度。另外,該產品投資經理投資風格比較穩健,積小勝為大勝,這樣設計也是招銀理財對投資經理的信心。
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認為,這種做法和近年來公募基金被反復詬病的“基金虧錢、基金公司賺錢”現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招銀理財率先打破公募基金傳統收費模式的創舉,相當于在“內卷”基金業,倒逼公募基金降低管理費。對于投資者來說,此舉可謂是誠意滿滿。
另一方面,該產品的投資經理張英自購200萬元以彰顯對該產品的發展信心。周毅欽表示,此前,理財子對于個別業績欠佳的權益類或固收類產品會對外公告使用自營資金購買本公司理財產品以表決心,但尚未有過理財子投資經理斥巨資跟投的操作。根據《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基金經理應當將不少于當年績效薪酬的30%,購買本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因此,招銀理財此舉也是直接對標公募基金的要求來執行。
有分析人士指出,未來理財公司的產品費率可能會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浮動管理費將越來越常見。
業內也有不同的聲音。“不過,招銀理財此舉是基于其海量的資管規模,其底氣能夠在理財行業的傳統弱項上做一些突破性的創舉,但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大規模推廣無從談起?!敝芤銡J補充表示。
銀行理財又香了?
2022年末,銀行理財市場經歷了“破凈潮”和“贖回潮”的雙重考驗,“保本保息”固有印象被打破,投資者避險情緒激增,銀行理財市場到達“冰點”時刻。
今年以來,債市行情上行,不斷推升理財產品凈值,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終于企穩。公開數據顯示,4月末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為27.37萬億元,較3月末增加1.34萬億元,這是自去年11月以來首月實現止跌回升。理財產品終于又“香”了。
進入5月,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仍保持增長趨勢。規模擴大的同時,理財產品破凈率和收益率也在同步好轉中。廣發證券(000776)劉郁團隊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26日,理財子整體破凈率為3.6%;普益標準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二季度以來,開放式固收類(剔除現管類)、封閉式固收類產品的近1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分別維持在3.30%、4.30%,理財產品凈值整體向好發展。
5月11日央行發布的4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4月人民幣存款減少4609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2萬億元。民生銀行(600016)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4月住戶存款減少主要是由于在資本市場和理財回暖背景下,居民儲蓄有所分流。
這與4月以來,多家中小銀行調降存款利率,5月又有多家銀行下調協定存款及通知存款利率有很大關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銀行理財存續規模持續增長是理財收益率回暖和存款利率下行共振的結果,今年存款向理財和貨基搬家是大趨勢。
顯然,面對當下的增長“風口”,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早已進行了相應的策略調整,以增強投資者購買熱情、提高產品吸引力。
普益標準研究指出,一方面,理財公司加大了低風險產品的發行力度,今年一季度現金管理類產品的發行數量達到77款,較去年同期增加63款;另一方面,多家理財公司陸續推出混合估值法產品,通過混合估值法降低理財產品波動,提升產品吸引力。
另外,還有多家銀行瞄準零錢理財賽道,推出各類零錢理財產品。零錢理財產品收益高、贖回快、部分產品還支持支付功能,能夠滿足部分投資者想尋求收益又需要流動性的資金需求。
展望后市,普益標準首席經濟學家王鵬指出,理財投資行為模式轉變或加劇債券市場的波動性,從而對理財機構的流動性管理與投研能力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理財子公司需要從投資者教育、提高機構投研能力、全流程提升風險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有效應對未來的挑戰。
投資者應如何選擇?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是廣大投資者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此前“破凈潮”和“贖回潮”引發的羊群效應表明,理財機構對投資者的教育科普力度仍然不夠,當產品凈值受到波動時,投資者與理財子之間的矛盾和糾紛就出現了。
因此,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建議,無論是在產品宣傳、信息披露、資產配置等方面均需要理財公司進行更深入、細致的展示。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尤其是中高風險產品是,理財公司要充分披露產品風險,向投資者推薦與其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
除了理財公司需要完善科普能力,投資者自身也需要保持理性心態,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
普益標準研究建議,投資者理財時需要注意風險控制、投資期限、投資方向、理財條款等四個方面,確保全面了解理財產品的條款信息后再進行理財。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說,投資者要避免盲目的跟風心態,根據自己的情況,配置多元化的理財產品,分散投資渠道,在理財之前做好規劃,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保持理性的理財態度,爭取創造更多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有媒體披露,中國銀行業協會理財業務專委會日前召開研討會,探討《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行為準則》的研究制定。據了解,《行為準則》對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設置了三條基本要求、三條展示要求和三條禁止行為,對每一種期限的產品業績展示均設立了具體要求。
這意味著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可能迎來統一的自律規范,將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投資者的利益。不過,目前暫未確定正式出臺文件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