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月31日,“跨越山海 無限可能 2022第六屆中國產業園區新驅動力峰會暨商辦TOP100論壇”在京舉辦。
論壇上,中國城市中心規劃院項目經理、住建部城市更新項目執行主任郗望以《北京城市更新實踐探索》為主題作內容分享。
郗望表示,到目前為止,城市更新有幾個不同,首先發展階段不同,其次是外部環境變了,老百姓(603883)的需求變了,從增量變成了存量,我們要告別過去拆房子、蓋房子、賣房子,平衡資金的模式,變成現在周期比較長,前期投資比較大,回報比較低的城市。
以北京為例,他分析了城市更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經驗。北京城市更新遇到的問題。問題一,在減量雙控的背景下“好作品”和“好人家”是很難雙向奔赴的,北京城市更新的任務非常重,投資需要也非常大,僅靠財政支持其實是難以維持的,需要引入社會資本,通過運營的手段去彌補運營的缺口。社會資本怎么進,進了之后怎么退,大家都還只是一個探索的階段,這是目前為止的一個問題。居民出資的意愿比較弱,市場化的物業機制建立也是非常困難的。
問題二,各類主體參與更新的積極性面臨制度性的一些障礙的。首先是國有企業自主更新的意識不強,央企和國企考核標準不是市場化的利潤為導向。其次是社會資本進入國有存量空間的運營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礙的。
問題三,項目實施的堵點多,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地比較難。首先是城市更新項目審批程序不明確,導致審批流程復雜,周期也比較長。第二是地塊用途改變條件的變更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據。第三是適用于既有建筑改造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也不明確。
北京針對這些問題是怎么做的呢?經驗一:首先社會資本通過運營去盤活這些存量空間,實現這些價值的再造。勁松北社區是改革開放最大的社區,它引入社會資本首先是從無到有,用“先嘗后買”的方式引入物業服務,社區每年會有一定的其他費用的支出,包括街道的清理費用,包括一些停車治理的費用,這些費用打包以后交給物業公司,物業公司有三年的物業扶持期,這三年他們是可以向居民免費提供物業服務,培養居民的物業的使用習慣,三年之后再逐步地進行收費,以這種模式去解決了剛才說的居民沒有物業習慣,沒有付費習慣的問題,效果是最終物業服務滿意度達到80%,整個全北京的物業滿意度只有60%。第二是從有到優,“微利可持續”盤活存量的資產,自有資金投入3000萬實現提升類、完善類的改造,去把社區現有的一些閑置土地20年的使用權給到社會資本,社會資本變成了一些理發店,還有征集民意百年的老店,還有半公益的店,資金收取,包括停車費、物業費等從中獲利。
經驗二:破除阻礙各類主體有效參與的體制機制的障礙。首先要激發國企自主更新的內在動力,首鋼工業園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首鋼工業園也是2008年的時候因為奧運所以開始搬遷,搬遷以后遇到的問題,包括環境污染的治理、工業遺存的保護、員工就業安置。首鋼怎么做的呢?把當時最大的三高爐保存下來,還有銹池保存下來進行改造,功能的重置。下面增加辦公、零售和多功能的空間,包括增加了22萬的辦公空間。同時,也運用了“5+5”的運營模式,去實現整個園區的運營。
經驗三:聚焦痛點問題,北京出臺一系列“小借口、微改革”的政策,精準破解實施“最后一公里”,北京出臺“1+N+X”的政策體系,從上推進城市更新的立法,也是由今年3月份選址更新條例正式實施,下面城市更新的實踐、阻力中來收集了這些問題,反饋給城市更新的體系,通過釋放功能、規模、產權的能量,配套相應的財政、稅費、金融政策,達到同時構建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