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源環保公司董事、董事會秘書兼副總經理蘇海娟與董事兼副總經理季獻華于3月13日接待中信證券(600030)、華泰證券(601688)、中信建投(601066)、申萬宏源(000166)、安信證券、海通證券(600837)、光大證券(601788)、平安證券、興業證券(601377)、民生證券、東北證券(000686)、粵開證券、金元證券、東方財富(300059)、華宸未來基金、陜國投、君翊資本、啟明投資、乘舟投資、岙夏投資、宸碩投資、沁聞投資、合一投資、春谷投資、欣歌投資、眾創投資、勵石投資、祥運和投資、瑞航投資、南通投資、青楓資產、拓牌基金、元知資本、國厚資產、南通投資、富爾樂投資調研。
一、董事會秘書介紹公司基本情況
京源環保成立于1999年,于2020年4月9日上市,是南通市第一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公司成立至今一直專注于工業水處理領域,主要向大型企業客戶提供環保水處理專用設備設計、咨詢、系統集成、銷售以及工程承包業務,具有環保水處理全產業鏈的綜合服務能力。近年來,公司積極開拓市場,主營業務實現穩步增長,市場覆蓋率得到進一步提升,關于2022年度經營情況公司已發布了《2022年度業績快報》,2022年度實現營業收入52,755.43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98%,研發投入較上年同期29.45%,實現凈利潤5225.39萬元,。公司作為科創板上市環保企業,始終秉持著技術創新為企業第一生產力的原則,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截至目前,公司擁有知識產權授權達133項(發明專利9項),建成2個省級研發平臺(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2022年公司以技術和研發創新為支撐,搶抓行業格局變化及技術變革帶來的歷史新機遇,積極部署鋼鐵、化工等非電領域增長曲線,并已在鋼鐵行業取得了較大業績突破。2022年,公司拓展了鋼鐵行業BOT新模式,在河北成立了子公司邯鄲京源,為公司拓展非電行業市場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不斷鞏固自身優勢領域的同時,公司也在積極拓展其他相關業務領域,繼與中國電力合作以來,2022年至今已陸續成立了三家新能源公司,目前已有兩個光伏發電項目正式投入運營。公司除加大自身研發力度外,未來也會持續關注工業水處理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并就能源、環保、新材料等行業適時開展投資、并購相關工作。未來的投資方向主要著眼于補充技術能力、補充產品線和戰略協同三個方面,同時積極響應國家“碳減排”的號召,加大新能源領域投資建設并繼續探索新能源領域新的投資機會。
(相關資料圖)
二、問答環節
1、2022年公司所處行業主要發生哪些變化?對公司生產經營有何影響?
答: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在“雙碳”目標下,節能減排問題受到各個行業的高度關注,環保行業也圍繞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實現全面升級。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保持初心不變,堅定自身發展戰略方向,在工業廢污水領域堅持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導向,深耕核心戰略客戶潛能,持續開拓新客戶、新市場,確保了公司經營業績的穩健增長。同時以技術和研發創新為支撐,搶抓行業格局變化及技術變革帶來的歷史新機遇,積極部署鋼鐵、化工等非電領域增長曲線,并已在鋼鐵行業取得了較大業績突破。2022年,公司拓展了鋼鐵行業BOT新模式,以后公司也將不斷拓展新的業務創新模式,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綜合實力。
2、請介紹一下公司2022年度經營情況,疫情管控及內外部環境對公司經營是否造成影響?
答:公司于2023年2月28 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上發布了《2022年度業績快報》。 公司2022年度實現營業收入52,755.43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98%,主要系公司積極開拓市場,主營業務實現良好增長,市場覆蓋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實現凈利潤5225.39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23%,主要系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引進力度、實施股權激勵產生的股份支付費用,以及受疫情反復影響導致成本費用增加。2022年度,公司堅持“技術引進、強化創新驅動”,注重研發投入,持續加大研發創新力度,2022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29.45%。2022 年公司在面對新冠疫情、內外部宏觀環境不利的情況下,公司依然向非電行業拓展布局方向不變,調整從規模拓展向規模與效益并舉的市場戰略,年度銷售額取得歷史新高。
3、請介紹一下公司與各高校、研究院開展產學研情況。
答:公司為高新技術企業,擁有一支以“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和“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為載體的環保水處理科研技術隊伍,公司在重視內部研發的同時,積極推動與外部研發機構包括高校等的技術合作及交流,先后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等國內一流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吸收并借鑒高校等科研機構的新技術,有助于不斷完善并保持公司技術在行業內的先進性。今年2月,公司與北京工業大學共建的“產教融合示范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未來將在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廠工藝過程智能控制等方面開發多項關鍵技術與裝備,相信會產生顯著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4、關注到公司新增三家新能源公司,請介紹一下公司在新能源領域業務開展情況。
答:公司繼與中國電力合作以來,2022年又陸續成立了三家新能源子公司,目前已有兩個光伏發電項目正式投入運營。2023年公司將進一步開展綜合智慧能源(600869)及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建設、運營,電力行業高效節能技術研發,探索新能源市場發展機會。
5、關注到公司發行可轉債用于“智能超導磁混凝成套裝備項目”,請介紹一下該項技術的特點及優勢。
答:智能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是對傳統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的升級,該技術可以有效解決細小粒徑的磁介質由于不能充分回收而對后道工序的不良影響,并同步減少磁介質的投加,降低技術使用成本,使得技術應用的效果更好,應用場合更多。同時,智能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還具有智能化程度高的獨特優勢,通過運用一系列先進的智能化控制技術,可以連續、自動投加磁介質,并實現根據系統進、出水的水量、水質波動及時自動調整投加量。一方面大幅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另一方面連續自動小劑量投加可以確保水處理系統穩定運行。2022年,公司研發的MAG系列磁介質產品已順利通過美國NSF(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的檢測認證,成為國內首個獲得該機構認證的磁介質產品。磁介質產品作為磁混凝裝備(水處理的核心單元)的核心材料,利用磁分離技術,在飲用水處理、市政與工業廢污水處理、河道治理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商業前景。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水處理技術在用于飲用水處理時,經過檢測處理出水中重金屬離子的含量完全可以滿足飲用水衛生標準,確保飲用水安全,這將使得公司有望在國內水處理行業率先進入飲用水處理領域,拓展了新業務領域。
6、2022年公司主要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對公司業務有何幫助?
答:2022年公司新獲得發明專利2件、實用新型專利28件、外觀設計專利1件、軟件著作權1件。除智能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外,公司還成功研發了“JY-EP 納晶電極超氧化綠色處理技術及裝備”,該技術成功解決了傳統臭氧選擇性氧化,易產生溴酸鹽等瓶頸問題,全面提升了水處理性能。此外,公司和清華大學、深圳大學聯合研發的“電鍍廢水資源化技術”,采用高效回收電鍍廢水中銅和鎳的吸附工藝,通過電化學沉積實現吸附再生液中鎳和銅的回收,形成了基于吸附-電化學回收鎳和銅的關鍵技術,突破銅或鎳吸附分離和電化學回收的技術瓶頸,得到高純度的鎳板和銅板,經濟效益顯著。公司近幾年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保持了在技術及研發等方面的競爭優勢,抓住行業發展機遇,市場持續擴張,為公司經營業績的快速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公司市場競爭力得以持續鞏固和強化。
7、2022年公司股票激勵計劃實施進展如何?請介紹開展本次股票激勵計劃的必要性。
答:公司于2022年3月29日向16名激勵對象授予了50.00萬股預留部分限制性股票,同年9月份向符合歸屬條件的激勵對象首次歸屬了限制性股票70.2萬股。公司以“市場領先的,全能型水處理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為定位,專注于工業水處理領域。為了保持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在行業內持續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需要持續進行技術創新,這些離不開核心技術人員及優秀人才的創造和參與。為了進一步健全公司長效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公司將持續實施股權激勵計劃。
8、原材料價格波動對公司的影響?
答:目前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對公司影響可控。公司是采用“成本加成”的定價模式,通常于訂單確認后鎖定相應原材料的價格,以原材料采購成本和加工費作為定價基礎,同時將綜合考慮原材料價格、在手訂單數量、生產能力及市場供需等因素后對產品價格進行動態調整。
9、公司哪些技術具有核心競爭力?是否有產品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答:公司的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智能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高難度廢水零排放技術以及高難度廢水電催化氧化技術等是公司的核心技術。技術的迭代和發展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和時間驗證。公司在工業水處理行業里沉淀時間長,一直堅持技術升級和創新的發展路線,現在,以及未來數年內相信公司的核心技術依然能夠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
10、請介紹一下公司2023年度的計劃及未來的發展策略。
答:2023年公司將繼續依托目前的技術積累和經驗豐富的研發團隊,圍繞“高效、清潔、低耗、綠色”環保技術持續研發,特別是圍繞工業企業高難廢水痛點技術的深度研發;同時,公司將會把研發重點延伸至水處理資源化技術的研發,為鋼鐵、石化、化工等高耗企業和工業園區提供節能管理等綜合環境治理技術解決方案。2023年正值公司上市三周年之際,公司管理層多次深入研究、討論并制定了未來三年發展戰略:(1)公司將立足主業,深耕工業水處理領域的同時,不斷向其他領域和行業延伸,打造成綜合性環保科技集團。(2)持續加大內部控制與管理,持續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建成高效運營的技術驅動型企業。(3)持續拓展業務新模式,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智能裝備制造和智慧運維能力,為利潤持續增長和現金流創造必要條件。(4)持續關注工業水處理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并圍繞能源、環保、新材料等行業適時開展投資、并購相關工作。(5)積極響應國家“碳減排”的號召,加大新能源領域投資建設并繼續探索新能源領域新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