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金退出了豐網消息不脛而走!
工商信息顯示,在2月7日,深圳市豐網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網控股)發生工商變更。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由吳國忠變更為周建,持股12.75%的股東中金文化消費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廈門)合伙企業退出股東行列。
(相關資料圖)
據了解,豐網控股由順豐聯合中金公司斥資1000萬在深圳成立,其中順豐持股80%。豐網控股成立不久后,就取得了國內快遞經營許可,并在武漢、杭州分別成立了全資子公司。
豐網從誕生之初到后期的運營,順豐可謂是盡心盡力??梢哉f,豐網就是順豐一手養大的“親兒子”。那么,面對順豐這位“親兒子”,中金在此時選擇退出,背后是有何深意呢?
一、虎父出犬子,死的死,傷的傷!
在中金退出豐網前,順豐另一家控股公司上海牽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牽趣”)在去年11月,已經被申請破產清算。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牽趣的主要品牌是“豐趣海淘”,成立于2015年是順豐財務投資的自營跨境電商平臺。豐趣海淘經歷了多次融資,投資方包括順豐和易成實業等。
如今,豐趣海淘已經深陷債務糾紛。天眼查數據顯示,公司涉及失信執行案件達到10起,終本案件未履行的金額達到1455.60萬元。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創始人任曉煜已被限制高消費、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除了豐趣海淘破產外,順豐的另外兩家子公司,豐巢科技與順豐同城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子公司豐巢科技經過連續多年虧損,累計虧損金額近30億。近兩年里,豐巢科技為了創收不惜得罪用戶,啟用超時收費的制度。同時,豐巢科技先后進行了廣告業務、儲物業務與電商業務,在去年年末還推出了豐巢自營的洗衣服務。
另一家子公司順豐同城也同樣陷入虧損的泥潭。從財務數據來看,2018年到2021年,順豐同城訂單總數分別為0.8億單、2.1億單、7.6億單和9.6億單,營業收入分別為9.9億、21.07億、48.43億和81.74億。雖然營業收入高速地增長,但其虧損也是在高速增長。上述期內其凈利潤分別為3.28億、4.70億、7.58億以及8.99億,可以說順豐同城每次的營業收入增長都是以犧牲利潤為代價。
盡管如此,順豐這些子公司業務虧損仍在持續,這些公司虧損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相關的業務進行市場拓展時,主要是“靠燒錢”的方式來吸引流量,進而提升估值最終在資本市場上實現變現。
隨著商業模式迭代,這種流量商業模式遭到市場的詬病。這種單靠資金搶占市場份額,在后期經營會面臨巨大現金流壓力;同時,用戶流量難以變現,令前期所謂的流量成了空中樓閣,進而完全無法填補前期的成本。
面對這些虧損的子公司,順豐也是頭痛不已。在2021年一季報“暴雷”事件后,順豐開始逐步收緊錢袋子,在2021年8月,順豐高管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豐網下半年經營策略的第一優先級是嚴控虧損幅度。
二、多子家則貧,多元化之路難“長壽”
面對這些虧損企業,順豐也是有無奈。菜鳥驛站、兔喜、快寶等平臺步步緊逼,通過價格戰不斷蠶食順豐的快遞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順豐錯過了電商平臺發展機遇,電商平臺所打造物流體系也開始與順豐物流形成競爭關系。
因此,在群狼環伺的環境中,順豐需要打造新的護城河來穩固自己的行業地位。然而,在這場突圍戰中,順豐的進展并不如意。在直營模式下,順豐每年根據市場設立子公司進行項目孵化模式,大多以失敗告終,如豐修、順豐優選、嘿客等。
以“嘿客”為例,在新零售的概念不斷被炒火背景下,擁有物流優勢的順豐有著巨大的潛力。然而,前后燒掉數十億資金,卻最終以失敗草草結尾。
這些項目之所以失敗,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企業自己運營管理問題。商業、供應鏈、物流這種新零售的業態,需要專業的人才儲備、適應管理模式,人才與管理是需要月積日累而成,并非只靠資金就能堆積而成。
2019年以后,順豐一直在買買買道路上,當買買買到一定程度后,就開始出現資金壓力。2021年上半年,順豐暴雷虧損近10億,引發了市場關注。
因此,當買買買的道路遇到阻力時,順豐這些項目子公司就開始了各項業務的突圍。然而,沒有前期穩定鋪墊,這種混亂突圍,令消費者對于順豐的品牌意識開始出現模糊化,原打造的高端快遞服務口碑,被各項新業務所拖累。
豐巢、順豐同城在虧損的壓力下,不惜犧牲用戶的體驗感,去創造收入。在豐巢收費背景下,大量的消費者選擇了店面的菜鳥驛站。在一些城中村,小區中,店面的菜鳥驛站的超時不收費,人員值守的優勢,使豐巢難看吃相更加得突顯。
同時,一些新業務由于處于發展期,相關人員與管理并未跟進,新業務反而成為消費者的扣分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豐巢的洗衣業務存在不少洗壞、丟失的投訴。
順豐同城在同城快速物流的消費風口也并占據上風,一些日常運營中出現的亂象,丟件不處理、快件破損難賠付問題層出不窮。同時,加上美團跑腿、蜂鳥、京東等老玩家,順豐同城無論在價格還是服務均無明顯優勢。
從順豐2022年的三季報與2022年的年度報告來看,雖然利潤有大幅增長,但細看并不讓人興奮,反令人擔憂。最為典型就是順豐的“增收不增利”。
從最新三季報看,2022年三季度末,順豐控股的營業收入達到1991.47億,而營業利潤僅為82.41億;在2020年三季度末順豐控股的營業收入為1095.94億,而營業利潤達到79.74億。
可以看出,三年來,順豐控股在營業收入增長了81.71%的情形,營業利潤僅增長了3.35%。這種增收不增利,一方面是核心物流業務不景氣,另一方面,就是順豐的買買買資本操作所致。
從之前財報細分上看,近年來順豐毛利率較高的“時效快遞”的增速開始放緩,毛利率相對較低的“經濟快遞”與“電商標快”大幅的上升,這也是增收不增利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未來,順豐會如何發展?目前來看,順豐所涉足電商、供應鏈等領域的子公司,其發展狀況均不如意。與順豐所擁有的“快遞一哥”地位相比,這些“親兒子們”貢獻仍不足。
王衛在公開場合表示“未來,公司管理層都要‘脫層皮’”。除了困在管理層的一層皮外,順豐還困在多元化之路的這張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