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一份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住宅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流傳開來,或將取消集中供地制度!
經業內人士與權威部門核實,相關人士表示,紅頭文件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并非像文章所言“取消”,而是根據形勢“調整和優化”。
進一步淡化“集中供地”
(資料圖片)
文件很長,但主要傳遞的三個重點信息在于:
1、地方政府應提前3個月公開擬出讓地塊清單
(五)……每次公開詳細清單對應的擬出讓時間段原則上不少于3個月,給市場主體充足的時間預期預判。
2、商品住宅去化周期長、土地流拍率高、市場需求明顯不足的城市需控制供地規模
(三)各地要將住宅用地近三年年平均完成交易量以及對應的住宅建筑面積,作為測算下一年度供地計劃總量的參考。要因域施策安排計劃總量,凡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長、土地流拍率高、市場需求明顯不足的城市。應當控制商品住房用地供應規模。其中已供應未竣工住宅用地面積超過近三年平均完成交易量5倍的城市,應當從嚴壓縮計劃規模直至暫停供地。
3、進一步淡化“集中供地”要求
(六)詳細清單內的地塊,在公開的擬出讓時間段內可以一次或多次發市出讓公告,有序組織出讓。并在公開的擬出讓時間段內全部推出。推出后未成交的地塊。應統籌納入后續的詳細清單。
(網上流傳的《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住宅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截圖)
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此次調整并非取消集中供地,而是集中供地1.0升級到2.0。2.0階段的供地將更為精細化、透明化。
他指出,此次文件內容最多的就是對供地信心的披露。比如。位置、面積、用途、規劃條件,還要披露三通一平、七通一平,杜絕帶病出讓,或者讓開發商承擔土地開發或配套的成本,教育配套費等。
去年22城供地“KPI”六成不達標
2021年2月,自然資源部宣布在全國22個重點城市開始實行“兩集中”供地模式,全年分3批次集中統一實施招拍掛出讓。
“集中供地模式,主要是應對當時高地價及新一輪樓市上漲。通過集中供地(一天內完成十幾宗地塊出讓)控制源頭上搶地、誕生高地價的必要性,已下降了很多?!崩钣罴畏治龅?。
但自2021年下半年起,房地產市場下行,開發商回款走低,企業資金鏈緊張,土拍市場逐漸轉冷。
據中指研究部粗略統計,2022年全年22城平均供地計劃完成率58.47%(尚未剔除綜合用地中的非住宅部分)。
僅有合肥、無錫、上海、廈門4城完成全年供地計劃,長春、重慶完成率僅16%。
而在市場因素驅動下,集中供地在一些城市其實也早已“名存實亡”。
去年10月,江西南昌“力爭”退出集中供地。同年11月,湖南長沙發布通知稱,今后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改為常態化持續更新推介,算是打響了公開退出集中供地城市名單的第一槍。
北京、上海、杭州、武漢、蘇州、南京等城市雖沒有直接點名退出集中供地,但全年土拍均突破了集中供地的次數限制,土拍次數達5~6輪。
“此時繼續沿用集中供地,在很多城市甚至導致大面積流拍,惡化市場預期的同時,此前出讓的高價地也無法開發了,甚至計提壞賬準備?!崩钣罴握J為。
但李宇嘉表示,集中供地是長效機制,不能因市場低迷就退出。
集中供地一方面可以疏通供需雙方的信息,引導各方預期,避免搶地導致地價推動房價,導致資金大規模涌入樓市;另一方面則通過對土地合理定價,糾偏地方無序的土地財政行為,并通過強化信心披露和供地規則,倒逼熟地出讓,降低開發商拿地成本;最后,通過集中供地,建立精細化的供地模式,在土地端實現供給側改革,適應需求、引導需求,讓供需匹配,既保障了地方政府的財政訴求,也穩定了房地產市場,而且確保了民生訴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