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建發致新醫療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發致新)完成更新財務資料,并披露最新招股書。
(資料圖片)
建發致新是一家高值醫療器械流通商,主要從事高值耗材經銷業務。自藥品實施集采以來,醫療器械也進入國家集采范圍,建發致新旗下冠脈支架產品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為被納入集采范圍,建發致新所面臨的的政策風險陡然高懸。
9年6任控股股東
建發致新成立于2010年,主要從事醫療器械直銷及分銷業務,并為終端醫院提供醫用耗材集約化運營服務。
成立至2019年的9年間,建發致新連續更換了6任控股股東。2011年4月,建發致新原控股股東致新印務將全部股權轉讓給溫冬暖;2014年2月,溫冬暖將大部分股權轉讓給北京天助基業;2015年9月,溫冬暖和北京天助基業將股權全部轉讓給上海藹祥投資和蘇州美明陽投資;2015年11月,萍鄉暢和源、上海質禹、萍鄉磐石投資和顧敏牛通過股權轉讓和增資方式入股,萍鄉暢和源成為建發致新控股股東;2019年,建發醫療收購建發致新51.02%股權,成為建發致新新任控股股。
經梳理,建發致新前四任控股股東控制時間都較短,且未實質參與公司的管理和業務運營。根據建發致新回復,其在2013年仍未實際開展經營,至2015年才實際開展經營。
廣東國暉律師事務所律師黃竹楨指出,擬上市公司曾在一定期間內未實際開展業務,或擬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不參與公司管理和業務運營、將公司置于資本運作之目的,都會在公司主營業務穩定性及獨立持續經營的能力方面構成風險。
黃竹楨表示,擬上市公司頻繁變更控股股東可能在控制權穩定性、股份權屬清晰方面存在隱患。其中,創業板上市要求發行人具有獨立持續經營的能力,且控制權穩定,控股股東所持發行人的股份權屬清晰,不存在導致控制權可能變更的重大權屬糾紛等。
若建發致新在多次股權變動中存在股份權屬不清晰或糾紛,或成為阻礙其上市的因素。
疑淪為新任控股股東“提款機”
2019年,建發醫療成為建發致新新任控股股東,建發致新才結束頻繁更換控股股東的“動蕩時期”。
不過,迎來新控股股東的建發致新并沒能迎來康莊大道,不僅增收不增利,還在資產資產率高居不下的情況下多次大額現金分紅。
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建發致新營收分別為69.41億元、85.42億元、100.24億元。而凈利潤卻不斷下滑,2019年建發致新凈利潤2.39億元,2020年下滑至1.68億元,2021年也僅1.76億元,遠低于2019年水平。
盡管盈利水平下滑,但建發致新仍進行了大筆分紅。2020年,現金分紅9735.71萬元,近乎分掉近六成當年凈利潤;2021年,建發致新分紅5819.05萬元。
2022年上半年,建發致新再次分紅7161.9萬元,幾乎分完當期全部凈利潤,2022年上半年凈利潤為7623.41萬元。
從建發醫療持股比例估算,三次現金分紅,建發醫療共分得現金1.16億元。
而令人不解的是,建發致新財務狀況并未好轉,反而惡化。2020年,公司凈利潤較2019年下滑29.96%;資產負債率從2019年的78.7%一路上升至2022年上半年的97.59%。
在多項財務指標惡化的情況下,建發致新仍“慷慨”分紅,不得不讓人懷疑其成為控股股東的“提款機”。
主營業務集采風險高懸
除財務指標惡化外,建發致新還面臨不小的政策風險。
截至目前,國家醫保局已就冠脈支架和人工關節組織國家級醫療器械集中采購,其中中標的冠脈支架產品平均降價幅度93%,人工關節降價幅度也在80%以上。
就建發致新披露數據而言,其業務已然受到影響。以冠脈支架產品為例,報告期內,建發致新冠脈支架產品銷售數量分別為29.42萬條、32.99萬條、47.41萬條,營收分別為19.6億元、19.16億元、4.14億元實現毛利額分別為1.41億元、9644.82萬元、3762.72萬元。
盡管集采實施后,冠脈支架產品銷售數量大幅上升,但營收及毛利卻明顯下滑,銷量的增長并未能彌補降價帶來的影響。
除國家級集采外,江蘇省、安徽省、福建省等多個省市也已針對骨科器械、吻合器等產品實施集采,建發致新的吻合器包含在內。
而血管介入器械(主要為血管支架、球囊、導絲等產品)和外科器械(包含吻合器、補片、超聲刀等)正是建發致新的主要收入來源。2019年-2021年,血管介入器械營收占比分別為94.54%、81.93%和70.53%;外科器械營收占比分別為2.39%、6.01%、12.58%。
兩類產品合計營收占比超過八成,若集采覆蓋范圍擴大,建發致新勢必受到影響。
此外,建發致新還面臨“兩票制”帶來的政策風險。在“兩票制”政策趨勢下,流通環節將被壓縮,傳統的多級分銷模式將被取代。對建發致新的分銷業務而言,在執行“兩票制”區域內無法對終端醫療機構客戶完成銷售,其分銷業務將受到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