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節,后疫情時代電商平臺的第一個大促活動,悄悄臨近。
如果說剛剛過去的雙十一與雙十二,代表著電商過往促銷模式的余暉。那么,今年的年貨節,在一個特殊的消費節點上登場,承載著電商平臺對于未來的某種期望。
(資料圖片)
在后疫情時代,理性消費將是未來的一種消費思潮,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正在迅速重塑。從前,電商平臺的規模是吸引消費者的關鍵,但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多的關注消費的本質:性價比、體驗、效率、服務成為他們選擇平臺的核心因素。
這種變化正在從消費者一端傳導至電商平臺,年貨節也因此迅速變化,性價比是電商們關注的重點,京東在雙十一、雙十二之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強調了低價,唯品會則將大牌折扣的力度,延伸至節日之外的日常。
另一個更顯著的變化來自于體驗,在湊單、滿減的規則流行了多年之后,唯品會最先試水規則簡化,一件立減。而今年年貨節,天貓等平臺也相繼宣布,放棄滿減,采取立減的優惠規則。用戶體驗,成為各個電商平臺競逐的新戰場。
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展露出曙光。
年貨節,一個開始
史上最冷清的雙十二過去之后,電商平臺試圖在年貨節上醞釀出新的活力。
多家平臺先后公布了年貨節的活動節奏,天貓、淘寶等阿里系的平臺,預計將從12月27日開啟預熱,活動延續至1月4日。如果算上后續春節不打烊時期,年貨活動將持續至大年初八。京東的活動時間則更漫長,據官方資料介紹,此次京東年貨節將從12月26日持續到2023年1月28日。
與此同時,阿里、京東之外的電商平臺也開啟了年貨節計劃,特賣電商唯品會資料顯示,其主推的新春年貨節將從12月29日早10點開啟,延續至1月21日(除夕)當天,聯合知名大牌推出年貨定制禮盒成為其活動的亮點之一。此外,抖音等直播電商平臺,也先后公布了年貨節的時間與規則。
年貨節因為其特殊的時間節點被電商平臺寄予著厚望,在疫情防控措施持續優化之后,一個嶄新的消費時代拉開序幕。即使報復性的消費潮可能并不會遽然來臨,但持續性的消費復蘇幾乎肉眼可見。
而春節,這個對于中國人民而言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不僅承載著人們團圓過年的愿望,也被商家與平臺視為助燃消費浪潮的助推劑。后疫情時代的開啟與最具消費爆發力的節日春節在時間上疊加,使年貨節具備了足夠的“想象力”。
電商們試圖將消費復蘇的機遇變為現實,今年的年貨節也因此充滿了新的內容:京東不斷強化其供應鏈優勢,京東在自身平臺的年貨節之外,還提前開啟了京東小時購年貨節,即時零售使人們的年貨需求得到實時滿足。
唯品會在此前的大促中即已推出無需湊單,一件商品立減的優惠規則,此次年貨節,這一優惠規則也得以延續。此外,定制商品也是特賣電商在年貨節中的一個利器,其試圖通過充滿傳統文化色彩的兔年定制商品,來滿足消費者對于國潮文化的追求。
天貓的改變則更顯激進,除了在物流上不斷升級之外,據億邦動力報道,今年淘寶、天貓的年貨節(12月29日至1月4日),促銷不再發放購物券或跨店滿減,而是變成官方直降立減5%-15%。消費者無需湊單也能享受讓利,商家可拿單品報名參與活動,而非強制全店參與。
年貨節,正在成為電商嬗變的一個開始。
滿減退潮,國貨涌起
今年的年貨節中,可以預見的是,滿減逐漸退潮,國貨不斷涌起。
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開始摒棄滿減,從前些年的唯品會,到如今的天貓、淘寶,滿減規則逐漸成為過去式。
在大促活動中放棄滿減,是電商平臺回歸初心的一種表現:第一屆雙十一的時候,玩法簡單到“全場五折,全國包郵”。而隨著電商規模擴大,用戶參與大促的熱情不斷高漲,趨于復雜的玩法逐漸成為主流,仍以雙十一為例,預售會場的玩法太多,有定金膨脹,還有尾款立減、前N分鐘立減、各類社交裂變搶紅包等玩法。
復雜的規則是大促勸退消費者的最后一根稻草,據《億邦動力》報道,京東零售用戶研究部門發布數據,2022年618期間,約1/4的用戶不滿意電商行業的優惠規則。消費者的不滿,最后演變成為朋友圈“不買立省100%”的口號,數十萬人加入了豆瓣“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
對于電商平臺而言,零售需要回到其源頭,是性價比與良好的購物體驗,而非規則,讓消費者們能在過去擁抱大促。
滿減退潮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費體驗回歸,讓大促化繁為簡、回歸商業本質(為消費者帶來價值和良好體驗),或許是電商平臺再次激活用戶購買欲的重要路徑。
對規則的矯正被唯品會、天貓等平臺視為大促新的增長點,媒體報道稱,取消“跨店滿減”既改善了用戶體驗,也順應了行業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如今電商玩家類型增多,流量多元分散,大促漸漸失去魔力,如何讓消費者方便購物,讓商家、品牌方把心力花在產品和品牌等方面,應該是平臺主要考慮的。
滿減退潮,一件立減被電商平臺奉為新的圭臬,國貨品牌也將是規則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唯品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年貨節中貼近春節傳統文化的國貨產品,如兔年生肖元素的穿戴、國貨品牌如百草味的兔年定制堅果禮盒等,預計關注熱度將有大幅提升。
事實上,國貨并非僅因為春節而有爆發前兆,在此前的雙十一中,國貨品牌同樣表現出色,天貓數據顯示,雙十一開啟1小時,上百品牌成交額破億,其中半數為國貨品牌。唯品會的數據同樣佐證了國貨品牌的爆發:雙十一銷量排行前10名的品牌中,有7個國貨品牌。
理性消費時代來臨
規則的嬗變與國貨品牌爆發,背后的根源都是理性消費思潮崛起。
如果說從前的理性消費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于價格,那對于如今的年輕人來說,理性,更體現在“比較”上。
當年輕人發現,國貨品牌的產品在品質、價格上更加“美麗”,且國潮在社交圈子里更加流行的時候,消費自然而然即從國外名牌轉向國貨大牌。
對于電商平臺的選擇同樣如此,年輕人習慣用腳投票,表面上他們是選擇電商平臺,其實,從更本質來說,年輕人是在尋找合適的規則、高性價比的價格、完善的服務、極致的配送效率等等。
電商平臺之間的競爭由此進入深水區,規模對于電商而言已經不再那么重要,折扣、體驗、效率才是后疫情時代電商們關注的重點。
在今年,電商平臺無可避免地向更“重”的方向發展,這在今年年貨節中體現的尤其明顯,京東已經不滿足于自建物流的次日達,即時送達正成為其進攻的另一座高峰。天貓則重注菜鳥,天貓和菜鳥12月21日宣布,聯合商家一起,確保年貨供應,并提供送貨上門、不上必賠,百城春節不打烊等服務保障。唯品會則聯合順豐,將送貨上門的玩法推向極致:送貨上門只是一個開始,特賣電商與順豐一起,還持續履行上門退貨與上門換貨。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在后疫情時代,理性消費將是最重要的消費趨勢,在未來,折扣價格與高質量服務的常態化,或將是電商平臺之間的勝負手。修煉內功,將發展方向向核心業務、核心要素聚焦將是電商們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