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11月29日,36氪舉辦“WISE2022新經濟之王”大會。大會主題定義為"Long China Long Innovation 守望中國 保持創新”,大會將聚焦新能源、SmartEV、新消費、投資人、硬核科技、數字化、XR與元宇宙和機器人八大熱門賽道。
會議上,紅杉中國投資合伙人、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發表了題為《新能源的投資機會與投資邊界》的演講。
李俊峰從新能源的投資機會、新能源投資邊界、新能源投資不確定性分析三個方面展開演講。首先他明晰了新能源技術的定義:在現有的條件下,基本上把可再生能源加上核能及其附屬的能源的存儲傳輸等相關技術都做新能源的技術。
在投資機會方面,他表示,在碳中和背景下,國家制定的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并穩中有降,對中國來說減排速率是非常陡峭的。發達國家差不多有50年-70年時間才實現碳中和。
如果是2050年實現碳中和,差不多90%的電力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其中風、光要達到70%左右,這些就是新能源的投資機會。同時,能源替代發生了很多的困難和痛點,解決這些難點問題就是投資機會。不論是中金公司還是清華大學的研究均認為能源轉型的直接投資大概是140~180萬億人民幣,平均每年大概有4萬億人民幣的投入。全球范圍內實現碳中和大概是每年需要投資5萬億美元。未來能源投資機會在實現整個碳中和的目標過程中,將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所有投資者來說也是重要機會,對所有企業來說是發展的重要機遇。
第二個方面是能源投資邊界問題,李俊峰認為要有清晰的判斷,找到邊界比較清楚的領域,著眼分析投資方向。比如實現碳中和必須要有的新型電力系統,減排量全球范圍內占27%,中國占42%,未來要占70%以上。未來減排的70%左右要靠這種電力系統,由化石能源為主,向非化石能源過渡。
整個能源系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工業、建筑、交通都需要電氣化的過程。工業的可以用的地方基本上都改變用電的,但是難以改變的那些至少有氧化還原反應,很難實現電力的替代;建筑上基本上可以百分之百的做到,這是一個習慣問題;交通電氣化已經非常明晰,陸地交通以電力為主,輕微浮海洋航空氫和氫基燃料為主,可以從這些方向里面找到投資邊界。
第三則是新能源投資的不確定性問題,李俊峰認為,這種不確定性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技術的不確定性,比如核能的不確定性是在于核不擴散,因為在好多領域里面是可以用核能解決問題的,比方說遠洋運輸,用氫用電都非常之難,但是用核能技術是非常方便,現在全球的航空母艦都是核動力的,但是由于核不擴散,它就不能用于民用。核的不確定性,它不僅僅是環保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核不擴散的技術安全問題。
再就是化石的低碳內容的不確定性問題,它取決于ccs和ccus的進展,特別是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下降,ccs取決于存儲空間和投資價值,現在是幾乎沒有投資價值,現存空間就非常小,只有少量的示范和實驗,還不具備工業化,更不具備商業化的投資前景。
還有一個風險就是慣性思維,特別是創作風投,過去投資于互聯網比較多,互聯網的投資思維可能不適合探索新的形勢?;ヂ摼W它作出解決經濟系統的創新組織,沒有改變生產和消費結構,它打通了生產和流通環境的重點,是生產和消費形式的顛覆式革命。但是碳中和的生產和消費行為,它徹底的改變化石能源減少環境和氣候的影響,但這種改變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兩個企業就能解決問題。他認為投資新能源思維要發生改變,多培養一些企業,必須要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