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吳江區平望鎮從“四位”問題切入,抓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通過一系列良政善治,讓百姓在點滴變化中感受“辦實事”的溫暖力量,讓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更加可觀、可感、可享。
學位新增1530個
滿足就近入學需求
讓每一個生活在平望的孩子有書讀、讀好書。近年來,平望鎮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持續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為滿足學前兒童就近入學需求,緩解小學教育大班化的入學壓力,平望鎮持續開展資源配置支撐行動,在新鎮區規劃新建1所4軌小學和1所5軌幼兒園。“建成后預計新增學位1530個,可以較好滿足新鎮區孩子‘就近入學’的需求。”平望鎮社會治理和社會事業局教育崗負責人陳繼良說。
與此同時,平望鎮還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育資源布局,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水平。一方面加強師德建設,出臺《骨干教師管理辦法》,開展“師德標兵”和“優秀班主任”評選活動;另一方面利用“鶯才教育基金”,給教師學歷進修提供適當補貼,提高教師提升學歷層次的積極性、主動性。
漫步在梅堰實驗小學,無論是精致的耕樂園、將知識與趣味發揮到極致的四季園,還是“交通情境教育基地”“吳地水文化科普館”,都洋溢著科技氣息??萍冀逃敲费邔嶒炐W的辦學特色,科學創新工作室為師生提供了“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活動平臺。
以詩歌、燈謎、足球為特色的平望實驗小學,將“詩詞”文化融入本土;開發“運河文化”特色課程的吳江區運河實驗初級中學……近年來,平望鎮各學校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持續推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為青少年提供學習益智、快樂成長的良好環境。
車位開放3000余個
緩解百姓停車難題
“從前這里不好停車,有了這個停車場,我去醫院方便了許多。”近日,58歲的平望本地居民周先生將車停在吳江運河文化旅游景區二號停車場。“去中醫院,從這里走過去8分鐘左右,非常方便。”周先生說。
為緩解停車難問題,平望鎮連年把停車位建設納入民生實事項目,深度挖掘空置場地,盤活閑置資源。平望鎮政府停車場“敞開大門”,在工作日夜間和周末、節假日時間面向社會開放,保障群眾的停車需求,切實提高車位的周轉率。截至目前,平望鎮共為居民、游客開放共計停車場16個,公共停車泊位3000余個。
在停車資源不斷豐富的同時,平望鎮交警和綜合行政執法部門也加大了對停車場及周邊區域文明停車的宣傳和管理力度。針對鎮區不文明停車、不規范停車等行為開展常態化整治,進一步改善轄區環境,維護城市文明形象。
平望鎮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周潔介紹,平望老鎮區人口、建筑密度大,為緩解周邊居民和商戶的停車壓力,平望鎮綜合行政執法局在學才路、通運北路、通運南路等主干道的停車泊位處引入“樂泊”模式,并同步安裝了進出道閘,充分提升了車位利用率。
床位增設550張
拓展群眾就醫空間
健康是生命之基,是幸福之源。近年來,平望鎮持續加大醫療衛生健康投入,大力推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獲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
今年年底,吳江區中醫醫院將完成新院搬遷并投入使用。新院總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設計規劃床位550張,較現有床位增加三分之一,投入使用后,將大大滿足本地百姓和周邊群眾的就醫需求。
作為距離群眾最近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安全、便捷、均等化的基層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站不僅拓展了群眾的就醫空間,還帶來了老百姓就醫體驗感的提升。
目前,平望鎮共有大大小小1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近年來,平望鎮通過加快建設社區衛生服務站,切實推動基層首診、分級診療制度落到實處,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實現從“保疾病”轉變為“保健康”的目標,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此外,平望康養中心也在加速建設,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集“護理、醫療、敬老院”功能于一體的康養中心,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康復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務。
提供廁位200余個
“廁所革命”彰顯文明
廁所小事,民生大事。近年來,平望鎮按照“布局合理、衛生整潔、環保美觀、方便實用”的目標,扎實推進“廁所革命”工作。新建改造一批公廁,加快補齊城鄉基礎設施配套短板,助推旅游環境不斷優化提升。
平望新運河東路旁有一條沿河的健身步道,高峰時期,“廁位”難求。去年,新運河東路公廁正式投入使用。“這座公廁安裝了新風系統,即使在早晚人流量高峰期也不會出現異味。同時,公廁還安裝了感應水龍頭和加熱坐便器。”平望鎮社會治理和社會事業局環衛崗負責人沈云飛介紹。
目前,平望全鎮各社區共有25個公共廁所,能提供200余個廁位。在現有基礎上,平望鎮將“廁所革命”從鎮區拓展到全域。“到今年年底,農村的所有敞開式廁所將全部升級為蹲位式。在日常管理中,對保潔員展開定期培訓,確保一廁一人,一廁一清洗。”沈云飛說。
讓群眾“方便”之事更方便,“廁所革命”讓小鎮更顯文明魅力。農村“廁所革命”作為提升鄉村衛生環境的突破口,將帶動平望農村環境衛生的整體改善,進一步提高鎮村人居環境水平。(首席記者王英 朱亞蕾 通訊員高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