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間的營造是站城融合的標志之一。”在西站樞紐設計團隊的眼中,在西站內騰挪出屬于城市的公共空間,是檢驗站城融合成色的一道“硬杠杠”。
在市民眼中,相比普通高鐵站,西站樞紐無論是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有太多不同。例如,為什么要在站房之外再加上一扇“大門”?為什么要大費周章拉通一個可以“一眼望穿”的“走廊”?諸多創新背后的邏輯源流,也都通向公共空間。記者采訪了西站樞紐規劃、設計、建設各個環節的參與者,探求城市與樞紐間的“中間地帶”在西站是如何產生的?
創新1 站場抬高 從“攤大餅”到“壘蒸籠”的一次轉身
7月底,三墩互通后通段、235國道先行保通段正式通車,這是去往西站樞紐西側的主通道之一。從這條路線行近西站,在車上往外望,可以看到西站周圍林立的高架,一直延伸到站房左右兩個落客平臺,從某種意義上,你可以把西站想象成土家族傳統民居吊腳樓, 建在高架上、“懸”在地面上。
根據杭州交投集團提供的數據,西站站房被整體抬高了14.5米,站房高架橋下有10米的凈高空間,這意味著什么?西站樞紐公司相關負責人解釋道,抬高車場,能騰挪出兩個空間:在不割裂城市南北通行的同時,“讓原來在傳統廣場布設的公交、長途、出租、商業等配套業態可以布置在鐵路車場下方,既集約利用了土地資源,又大大縮短了旅客的換乘距離。”
簡言之,普通的鐵路客站建設大多以路基站為藍本,在一大片空地上“攤大餅”,圍繞鐵路車場讓車站的一系列功能在平面上鋪展開。以橋基站思路打造的西站,是在“壘蒸籠”,讓車站功能在平面融合的基礎上,在垂直方向上疊加,西站站房內四個象限都設有社會車輛、出租車停車場,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這也讓站房內部的公共空間得以增加。西站樞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抬高了14.5米,正好讓標高0米的到達層與鐵路站臺層之間有再做一個夾層空間的可能性,標高6米、面積1萬平方米的公共服務夾層(6米夾層)應運而生。在規劃中,這里將與多部門合作,設置城西科創大走廊展示館、浙江鐵路陳列館、黨群服務中心、云城規劃館、西站文物展館等公共空間,同時6米夾層也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南北向連通的慢行通道,實現了城市功能與站房功能的充分融合,增強了西站樞紐與市民的情感聯系。
創新2 站場拉開 西站開放、共享精神的“最優解”
在營造城市公共空間之前,西站樞紐仍是一個交通設施,如何在這兩個“角色”間找尋一個平衡點,在最初的站房設計稿中,站場拉開就成為主創程泰寧院士給出的“最優解”。這也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西站站房綜合體的整個格局。
傳統火車站的車輛軌道線,就像肩靠肩“排排坐”,這讓站房和啞鈴一樣,兩端必須留出大量交通換乘空間,人要向站房兩端走才能進站。西站將湖杭場、杭臨績場兩個車場拉開28米,再加上車場抬高,人們可以從車站中部直通站臺,南北兩端留給城市綜合開發,同時讓站房的東西向有了一條與車場平行的城市通廊,這個通廊就是“云谷”。
云谷的定位是西站的“空間標識”,就像紐約中央車站的大中庭,既不是候車廳,也不是售票廳,而是一個半室內的城市公共廣場。
之所以稱為“谷”,是因為站在城市通廊層,向上望,可以看到6米夾層、站臺層、候車層,就像處在山谷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初的設計方案中,站在候車層,甚至能看到地下9.2米深的地鐵層,后來出于節能、消防等考慮,修改了設計,“地面層南北向城市通廊是國鐵的出站疏散動線,東西向的‘云谷’基本上作為公共空間來使用。”有了公共空間人就愿意留下來,這個空間也為市民提供了“活動場所”——一個更具互動性和吸引力的人際交往空間,提升了旅客對于站城融合的體驗感。
創新3
站前空間立體化
讓更多融合發展成為可能
站前空間承擔著城市公共空間與展現城市形象的作用,但怎么做很“考究”,特別是處在杭州云城核心區的西站。在建設鐵路客站時,往往會面臨問題:常規的站前空間就是一大片空地,往往是“種了樹市民覺得擋住車站不好,不種又太空”,所以很多人覺得,不如不做站前空間。據悉,“云門”當初帶條件出讓時,規定必須留出數千平方米空間承擔站前空間的作用。這些延伸至站房外的公共空間,由無處不在的連廊串起。
“在地鐵站廳層、6米夾層、候車層、旅服夾層這幾個高度做了大量的連廊,把站房與南北綜合體、周邊城市空間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些連廊本身也是一個個可休憩、可漫步、可通行的綜合公共空間。
例如在旅服夾層外、標高31米處,圍繞西站站房外圍一圈,有一環空中花園連廊,這是站房與雨棚上蓋、綜合體、云門連接的核心廊道。
“因為24米候車層外的落客平臺交通情況比較復雜,有車也有人,所以為了避免互相干擾,我們把空中花園連廊提升到31米旅服夾層高度,專門作為慢行通道,并在這個線性的公共空間上設置了一系列的綠化景觀、服務場景。”在西站樞紐公司相關負責人口中,它類似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可以滿足市民活動、娛樂、休閑、運動等多方面需求,“這里甚至可以舉辦藝術臨展、臨時演出等活動。”
西站投用后,由于權屬主體及安檢等原因,空中花園連廊與站房的旅服夾層之間不會馬上連通,但也預留了今后連通的條件。這些公共空間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也將是下一階段西站面臨的主要工作之一。(記者 章翌通訊員 宛婧)